王輝/伊春市南岔區審計局
淺談農地制度對經濟績效的作用機制
王輝/伊春市南岔區審計局
農地制度與經濟績效,特別是資源配置效率之間的關系是國際發展經濟學學術界長期關注的一個問題。把農地制度對經濟績效的作用歸納為三大效應:地權穩定性效應、資源配置效應以及社會保障效應。
農地制度;經濟績效;作用機制
地權穩定性對農業績效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地權穩定性對土地投資的影響。不穩定的地權使農民對自己所擁有的地塊缺乏長期的預期,土地不定期調整的作用如同對土地投資征收一種隨機稅。土地農戶間的單純轉移并不構成效率的損失。但是,由于附著于土地的中長期投資也同時隨之轉移,且其價值一般難以完全得到補償而成為沉淀成本,故土地的原所有者將會失去投資土地的信心,從而從一開始就減少對土地的投資。這樣一來,土地產出率下降,經濟效率受損,農業績效下降。這種效應被稱為地權穩定性的直接效應。第二是地權穩定性通過提高土地的可抵押價值產生的對農業績效的正面效應,穩定的地權明晰了土地的產權,從而使得農戶可以將土地作為抵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從事有利可圖的活動。第三是地權穩定性對土地交易價值的影響。穩定的地權提高土地以及附著其上的投資交易價值,從而提高農戶投資土地的積極性。將其稱為地權穩定性的交易收益效應。
關于地權穩定性效應的研究很多。在對中國的研究方面,Fedcr等人對東北的研究發現地權穩定性對農民在農機方面的投資沒有影響。地權穩定性對農民的綠肥種植面積有顯著的影響,但對產量的影響不顯著。
對地權穩定性效應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地權穩定性本身是農民選擇的結果,因而對其效應的估計會產生偏差。在一個村莊內部是否進行土地調整(尤其是小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是村民自發選擇的結果,因此,地權是否穩定是內生的。此外,既有研究似乎并沒有明確討論地理區位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對地權穩定性效應的影響。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業經營比較利益低下的問題尤為凸顯,地權穩定與否對農民土地投資的激勵作用明顯降低,欠發達地區在農地流轉受限的情境下,農地拋荒現象嚴重。
土地的自由流轉可能產生兩種效應,即邊際產出均等效應和交易收益效應。所謂邊際產出均等效應,即土地的自然流轉促使土地邊際產出較小的農戶將土地租讓給土地邊際產出較高的農戶。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支配下,兩者的邊際產出趨于相等。經濟學的基本原型表明,當各種資源的邊際產出相等時,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當然,土地邊際產出均等效應只有存在其他市場缺陷,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缺陷時,或者說是只有土地要素可以自由流動時才會起作用,如果存在一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那么,人們可以通過調整勞動力的配置,如土地邊際產出較小的農戶雇傭勞動力,土地邊際產出較大的農戶提供勞動力,以實現土地邊際產出均等化。原因之一在于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分散性所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也是導致雇傭經營在各國的農業生產戶都不普遍的主要原因。對于農戶來說,選擇交易土地還是勞動交易,取決于哪一種交易的成本更低,縮小農戶之間在勞動力和土地投資強度方面的區別,進而使邊際產出趨同。在對土地交易限制較少的村子里,農民施用更多的綠肥,且單產較高。
土地是中國多數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或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下,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不可忽視。從效率角度看,社會保障的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護農業生產力不至于在突發破壞性事件如疾病、自然災害等發生時遭到摧毀性的打擊。二是土地作為社會保障的替代物,為絕大多數農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三是土地對勞動力轉移存在收入效應。土地農民提供穩定的收入,提高了他們抵御失業風險的能力,從而給他們更多的轉移動力。需要指出的是,農地的保障功能會隨土地在農民收入來源中的重要性的下降或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減退。由于收入的提高,人們以貨幣收入抵御風險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不需要依賴實物形式的保險。在發達地區,農村居民地方絕大部分收入來自農業以外,因此,土地的收入功能就相對降低。然而在不發達地區,情況剛好相反。這也是導致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農地制度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土地的保障功能對勞動力轉移也具有替代效應,即保障功能恰恰固化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削弱了農民尋找非農就業機會的動力,抑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如果農地制度的個人化程度提高,土地價值隨之提高,一些農民就可能通過轉讓土地而籌集一部分進城長期居住的資金,從而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步伐。此外,可能存在替代土地的社會保險功能的方式。土地的集體管理弱化了家庭作為農村社會保險的有效單位的功能。土地的繼承性使得父母可以把土地繼承權當做籌碼,以換取子女的贍養。但在非農收益明顯優于農業收益時,這一籌碼并不具有有效的激勵作用。另外,在地權長期化之后,農民的生育、消費和投資行為則可能發生變化。例如,農民或許會少生孩子以減少土地的壓力,降低個人建房等攀比性消費,取而代之以各種形式的金融和人力資本投資,以備將來的不測。
穩定地權要求減少土地的調整次數,或不做調整。在現存的集體所有制下,農民可能不愿意長期固定土地的分配格局。我國是一個小農為主的國家,小農的一個特征是對失去基本生活保障的恐懼。在這種情況下,土地的得失與失去在農民那里不再是對稱的了。他們會寧愿放棄對現有土地的長期占有權,以換取未來自己人看增加對土地擁有量的保證。但是,這一論點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土地的完全私人占有是被排除在農民的選擇之外的。如果農民被賦予了選擇土地完全私有的權利,就很難斷定他們仍然會選擇現有的土地制度安排。
與穩定地權相比,給予農民完全的土地交易權是一件較少爭論的政策取向。如今土地的有償轉讓、轉租已自由和普遍得多了。但是,在這些年間,隨著在各種借口下集體化回潮的出現,以行政手段替代市場對土地進行重組的現象不斷發生。改變這種狀況的核心是使各級領導干部認識到市場在組織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
[1]華彥玲,余文學.制度分析層面的農地流轉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2007(02).
[2]郭守前,王紫東.探尋走出困境之路—從新制度經濟學看農地流轉[J].中國土地,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