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聰/東北農業大學
建立牡丹江市農機合作社的原因及優勢表現
申思聰/東北農業大學
伴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目前牡丹江市各地(不含綏芬河)農民會員總人數增加到15405人,基本實現了科技帶頭人、致富明白人遍及鄉鎮和村屯。與此同時,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相關事業單位的合作關系也日益緊密。隨著一批擁有先進農業技術、雄厚經濟實力和市場銷售渠道的企事業單位紛紛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活動,牡丹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整體經濟實力與過去相比有了較大提高。
農機合作社;原因;優勢
據工商部門調查,目前牡丹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領域,涉及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輸、農產品貯藏、農業技術信息服務、種植業經營、養殖業經營及其它方面。相關人士認為,該市通過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紐帶、橋梁作用,可以迅速推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有利于促進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自牡丹江市農業實行承包經營以后,農民普遍感到,要致富必須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產力水平。因此,牡丹江市廣大農戶積極籌措資金,購買和使用農機,并從發展機械化中得到了效益,騰出勞動力外出務工和從事第三產業,農機成為致富和增收的重要手段。但在農村又形成了盲目購置農機的狀況,有機農戶存在嚴重的機械閑置問題,而無機戶卻難以得到專業化的機械化作業服務,農機化發展遇到了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區探討把農機戶組織起來,成立以農機戶為主體的農機使用者協會,實現了“有機戶有活干、有錢掙,無機戶有機用”的新運作方式,并用農機協會還承擔了原來農機部門想辦辦不了或者無力辦的許多事。正是這種情況下,包括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在內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不斷涌現并發展壯大。
1.農業走向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特別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牡丹江市農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化競爭和挑戰。由于牡丹江市農業長期是一種自然經濟形態,市場機制很不完善,在農業走向市場,特別是入世后面臨日趨激烈的市場化、國際化的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不斷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業生產組織從內向型、管理型的組織模式向外向型、經營型的組織模式轉變。
2.農機服務組織自身發展的需要。在農機服務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中,由政府主導興辦的農機站、農機對等服務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組織并不能解決農機化發展中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并且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和民營經濟的崛起,這些政府興辦的農機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機制不活等問題,部分服務組織甚至瓦解。但與此同時,農機服務市場的需求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
3.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在牡丹江市經濟發展中,農業結構是不斷變化調整的,涌現了各種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專業帶,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的特征日益突出。作為專業化、區域化生產的重要載體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可以在農產品生產、銷售點和加工等各環節起到加強協作,保證各環節正常運轉,特別是保護農民的利益,使他們獲得相對較高回報的重要作用。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富裕農民目標的基本措施。
4.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牡丹江市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必須依靠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手段來開展社會化的大生產,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將廣大農民有機地組織起來,使分散的家庭經營聯合起來形成規模,降低獲得資金、技術、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為最終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奠定基礎。
1.有利于提高牡丹江市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牡丹江市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社會化服務當中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機具、資金、技術、人才等整合,可以合理地調劑農機具的有償使用,起到整合農業生產要素的作用,能解決農機部門包不了、村集體統不了、一家一戶干不了的問題,同時滿足農戶之間對農業機械的不同需求,從而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帶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有利于合理配置和使用農業機械
農業生產的種類很多,因此需要的農業機械種類也相應較多,由于農業機械一般價格較高,普通農戶無力購買。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農機服務組織經濟實力相對較強,能夠主動、合理地購買和配置農業機械,從而提高農機具的配套比,相對集中調劑使用農機具,實現適度規模的作業服務。同時,農機生產合作社的組建,還有利用農機具維修,燃油及零配件的供應,農機手的培訓和農機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鑒定培訓,降低農機具庫房建設成本,方便農機具銷售與售后服務。
3.對牡丹江市農機公益性服務功能的有益補充
牡丹江市農村實行統分結合的家庭承包責任制以后,生產單位進一步劃小了,千家萬戶的個體生產的組織形式給基層農機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使各級農機部門的公益性服務工作很難服務到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在各級農機服務組織的公益性服務的基礎上,較好地實現自我服務,在經濟利益和合作經營機制的推動下,農機政策法規的執行、新產品新機具的引入、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機手的培訓、農機產品的售后服務、跨區作業信息的獲取、農機作業質量的提高和農機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等項工作,都得到了主動而妥善的落實。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開展的農機經營服務活動,彌補了公益性服務功能的不足。
4.放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效應
國家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激發了牡丹江市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隨著我市農機具保有量的增加,補貼機具的使用率與合理配置,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農機部門重點解決的問題。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重點確定為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將使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實力獲得長足的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壯大,將有利于提高大中型、復合式、高性能補貼機具的使用率,讓更多的農戶不需要購置農機而享受到農業機械化服務,使國家購機補貼資金和農民自籌購機資金實現足額的使用價值。
發展農機合作社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標志,是建設新農村的首先方式。當前,牡丹江市農機產業已發展為橫跨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復合產業結構,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經營農機,實行企業化管理,引入競爭機制,有利于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加快推動農機產業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不斷完善發展、積極拓寬服務領域,努力為農村經濟、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服務,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1]馬貴澤.高艷.如何促進牡丹江市農機作業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 [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8(05).
[2]孫海明,李丙水.組建村級股份制農機作業合作社的意義 [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