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四川省交通管理學校
會計信息質量與會計職業道德
張愛玲/四川省交通管理學校
會計信息是經濟管理的重要信息,是會計人員在掌握企業大量經濟活動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會計核算的一定程序的方法,加以記錄、分類、匯總、整理而形成的。會計信息作為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正在逐漸成為一種“公共產品”,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投資的效益和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益,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比較普遍,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會計人員對會計數據虛假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所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必須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建設。
會計信息;會計信息質量;會計職業道德
我國《會計準則》第二章第十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效果”,第十一條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這是《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提出的應具有客觀性和相關性的基本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無論對決策者還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都顯得尤為重要,市場運行對會計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會計信息已成為揭示投資效益和引導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信息。真實、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不僅是企業微觀經營活動所必需,而且是國家宏觀經濟實行有效調控的重要依據;而失真的會計信息不但不能發揮其應用的作用,反而會誤導使用信息的決策者,對社會經濟產生嚴重危害。歷史上從美國能源業巨頭安然事件到中國瓊民源、銀廣夏會計造假丑聞給社會廣大投資者造成的慘重損失,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失信情結”,也使會計業面臨著嚴峻的“會計誠信危機”。由此可見,會計信息如果離開真實、完整,就失去了價值,而且危害社會。可以說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完整,是衡量會計工作的標準;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是會計工作的生命。
目前會計工作中,假帳泛濫,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比較嚴重,已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秩序正常運行的突出問題,引起了政府和經濟管理部門的廣泛關注。
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我國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先后制訂并發布了一系列的相關法規和制度,如《企業會計準則》、《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1999年10月31日第二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正式發布,并于2000年7月1日起實施,被認為是旨在改善我國會計信息、杜絕虛假會計。與之相適應,財政部又于2000年12月發布了《企業會計制度》。所有的這些努力,無疑會在一定的程度上促成提高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然而,會計信息失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現行制度本身內涵缺陷和不完備及會計主體管理者謀求不正當權益而操縱會計數據,粉飾會計報表外,人們還不能忽視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會計職業道德。雖然我國權威文獻已經肯定會計數據虛假的主要責任在于單位負責人,但是一個無法否定的事實是:所有的虛假的會計數據都是經會計人員之手流向社會,沒有會計人員的參與,不可能有虛假的會計數據產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受到沖擊,使一些會計人員為追求私利,監守自盜,違背準則,弄虛作假,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挪用公款,會計職業道德淪喪。當然,也有些會計人員受單位雇用,當單位責任人為了個體利益其意志與國家會計制度相背時,會計人員常常陷入“頂的住的站不住、站的住的頂不住”的困境,不得已而為之,雖令人同情,但這種以公眾利益為代價保全自己地位的行為,顯然有悖于會計職業道德。因此會計人員對會計數據虛假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會計人員作為會計秩序和市場秩序的重要維持者,他們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會計工作的質量,重整會計職業道德,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將是防范會計數據虛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
(一)、職業道德概念的內容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所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會計職業道德是指會計工作的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會計職業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對公眾承擔一定的責任,會計人員作為特殊從業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而且還要有較強的原則性、政策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因此,財政部在1996年發布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首次系統地對會計人員應當具備的職業道德提出了具體要求,主要是:
1.敬業愛崗:即會計人員應當熱愛本職工作,努力專研業務,使自己的知識技能適應從事工作的要求。
2.熟悉法規:即會計人員應當熟悉財經紀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并結合會計工作進行廣泛宣傳。
3.依法辦事:即會計人員應當按照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程序
和要求進行會計工作,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完整。
4.客觀公正:即會計人員在辦理會計事務,應當實事求是、客觀公正。
5.搞好服務:即會計人員應當熟悉本單位的生產經營和業務管理情況,運用所掌握的會計信息和會計方法,為改善單位的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
6.保守秘密:即會計人員應當保守本單位的商業秘密,除法律規定和單位領導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單位的會計信息。
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我國會計工作和會計人員的實際情況,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國際上會計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
(二)、我國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黨的十六大提出“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會計人員當家理財,要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關鍵要加強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練好內功”。然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雖然我國會計教育得到空前發展,但是其中的職業道德教育迄今為止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在我們的會計大專院校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社會上各有關部門,單位年復一年開辦的會計培訓班,繼續教育培訓班里,學習的也都是會計業務、電算化、新法規制度的內容,而且在1996年財政部發布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之前,除少數注冊會計師有一部〈守則〉外,絕大多數會計人員尚無適用的職業道德規范。不敢想象,我們正在培養著大批會計學生和已經畢業的從業在職人員只精于會計技巧和知識,不懂會計職業道德將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后果?所以,目前在我國全面貫徹實施新《會計法》,對會計造假行為,信息失真進行法治的同時,也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
1.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通過學歷教育從會計知識的啟蒙教育入手。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在高等院校和專門學校就讀會計專業的學生,是會計隊伍的后備力量,據統計,我國每年有十萬左右的學生進入會計隊伍行列。為保證進入到會計隊伍的新鮮血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從會計學歷教育抓起,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各個環節,在學習會計理論和技能的同時,學習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了解會計職業面臨的道德風險,使其形成正確的會計職業情感、道德觀念、是非善惡判斷標準。人們的職業道德行為是指從業者在一定職業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信念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覺活動。在我國現行的《會計原理》或《基礎會計》中增加職業道德的內容,使學生們一開始學習會計知識就接觸會計職業道德,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職業道德意識,樹立牢固的職業道德觀念。美國拉爾森教授在《基礎會計原則》中特意安排了一個以“道德:最基本的會計原理”為標題,專門討論會計職業道德,同時精選了許多職業道德案例分插在相關章節,使初級會計教材具有濃厚的道德氛圍,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此外,也可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了解社會,認知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
2.在繼續教育.中突出職業道德教育。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是指會計從業人員在完成某一階段專業學習后,重新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組織的、知識更新的教育和培訓活動。它是強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目前,在大力發展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抓好業務培訓的同時,應突出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會計職業信念、職業責任、職業榮譽教育,形成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品行。培訓的形式可多樣化,不僅限于課堂教學,可以是團體活動,電視視聽,還可以參加學術研討經驗交流和專題討論會等。
3.加強輿論宣傳和監督,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來維系的。會計職業道德良好風尚的形成,離不開社會輿論的支持和監督。社會輿論通過引導、評論、教育、示范等方式,對道德行為的褒貶來影響人們的內心并使其轉化為一種信念和信仰,形成人們的自覺性。因此,加強輿論宣傳和監督,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一要借助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會計職業道德,讓社會各界了解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使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深入人心;二要在會計人員中倡導誠信為榮,失信可恥的職業道德意識,引導會計人員不斷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三要通過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中正反典型的宣傳,弘揚正氣,打擊違規違法行為。
4.中國會計師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就介入職業道德教育,組織和協調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如教材的編寫、師資培訓、專題討論會的籌備等。
5.對職業道德素質高,業務工作能力強,堅持原則,忠于職守,做出顯著成績的會計人員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并作為會計人員晉升、晉級、聘任的重要考核依據。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具有社會性,不僅需要廣大社會輿論的宣傳監督,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把《會計法》的第六條落實到實處,并樹立榜樣,大力宣傳,以激勵廣大的會計人員努力搞好本職工作,努力維護會計職業的聲譽,提升會計職業的良好形象,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