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中國共產黨漠河縣委員會黨校
深化基層黨校教育改革問題的探討
張麗艷/中國共產黨漠河縣委員會黨校
基層黨校主要是指縣鄉兩級黨校,核心是縣級黨校,它是培訓、輪訓基層黨員干部的重要陣地。黨的十三大報告要求各級黨校密切聯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經常深入地對黨員進行基本路線和基本知識教育。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中央黨校改革的報告,提出要使
黨校的工作適應十三大關于加強改革的要求。這些都增強了黨校改革的透明度,使得基層黨校的改革有了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則。那么,針對基層黨校應該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這一問題,一些基層黨校也開始進行嘗試。筆者擬就這一問題做一些相關的探討。
目前,一些同志認為基層黨校的作用不大,可有可無。有的同志感到在基層黨校工作無所事事,無所作為,不安心工作。這些消極思想情緒,是影響基層黨校改革深入開展的
極大障礙,不解決這一思想認識問題,就不會產生深化改革的緊迫感。
長期以來,基層黨校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對廣大黨員干部和黨員進行馬列主義基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培訓了大批骨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們黨面臨著執政和改革的雙重考驗,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的素質亟待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著眼于對絕大多數黨員經常進行教育。黨員的多數在基層,基層黨校就在他們中間,面向眾多對象,它有固定的校舍、固定的教學設備;有一支數量可觀、質量較好的教師隊伍;有一定的黨員教育、干部教育培訓經驗。工作在第一線的廣大黨員干部和黨員都能進得去,基層黨校也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擔負起教育黨員、訓練干部的任務。絕大多數的黨員干部也要求每工作一段時間就集中到黨校學習一次,以不斷提高,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任何忽視乃至輕視基層黨校教育的思想都必須克服。
自中央作出關于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以來,各級黨校在班次、學制、課程內容、教材、考試考核制度等方面,開始了大膽的嘗試,黨校教育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基層黨校也出現了好形勢。但是由于對“正規化”的片面理解,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是“貪大求洋”,脫離基層黨校的實際,熱衷于辦大專、中專班;
二是忽視黨校姓“黨”,離開黨校的特點,照搬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的經驗,甚至追求學歷、文憑,使基層黨校的改革受到束縛,沒有放開。
要進一步深化基層黨校的改革,必須突破這個框框。要像當年鄧小平同志說的那樣“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黨政干部。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正規化”也是相對的正規化,不能單純地去求“正規化”,而使黨校教育混同于國民教育和干部教育,離開了黨校發展的正確方向。要從基層黨校的實際,基層黨員和黨員干部隊伍的實際出發,探索基層黨校改革的新路子。
深化基層黨校教育改革,主要解決什么問題?從當前的實際來看,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招生對象上,要改變在某些班次上“不分工人干部”“不分黨內黨外”都招的現象。在培訓中,堅持以同級黨委管理的黨員干部為主要訓練對象,同時,兼顧企事業黨務工作者的培訓和黨員教育。黨校教育是黨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特定的對象,不能與普通教育和干部教育“爭飯吃”。
第二,在班次和學制上,要改變重視辦長班、發“文憑”的班,不愿辦短班的現象。從黨的中心工作、黨建工作和訓練對象的實際需要出發,長短結合,合理開設班次。對于近些年走上領導干部崗位的干部,則應開辦短訓班,突出重點,系統學習,時間適當放長一些。對于多數領導干部和新黨員,則開辦輪訓班,有計劃、分階段、分學科、逐步提高,每期時間可以短一些。
第三,在課程設置上,要改變偏重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現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主課。每期班都要按照“學用結合”“按需施教”的原則,既考慮長遠需要又解決燃眉之急,確定一至二門課程或者幾個專題,如對于新上任的領導干部,除了共同課程外,要重點學習《領導學》。當前,主要是對黨員干部和黨員進行當地基本路線和黨的基本知識的教育。
第四,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脫離實際,偏重課堂理論講授的現象。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把自學、討論、輔導講授結合起來。走出去,現場直觀教學;請進來,典型經驗教學;學員大會中心發言,現身說法。考慮成人特點,注重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基層黨校要自覺接受同級黨委的領導,與組織部門密切配合,這是深化基層黨校教育改革的保證。主要是解決制度問題,要建立起切實可行的干部輪換學習制度和考核制度。黨員干部到黨校學習成績的優劣,要作為考核干部和提拔任用的依據。要徹底解決“上不上黨校一個樣”“學好學差一個樣”,干部學習流于形式的問題。在改革開放深入進行的新形勢下,深化基層黨校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