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亮/黑龍江護理高等??茖W校
學校體育教育與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探討
梁亮/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擬根據對學生在接受體育教學過程中,思維能力發展的動力圖素的分拆,探討在體育教育中對學生智力圖素培養的途徑。深化體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實現體育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體育教育;思維;需要;動機;興趣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促進人的身體全面發展,增強體質,傳授和掌握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但這個過程必須依靠人的思維這個主觀條件,才能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對培養健康體魄、完美身心具有的積極作用。
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知活動,是認知結構中的核心成分。對于高職學院學生來說,思維能力正逐漸趨于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維的轉化。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唯有根據學生年齡和思維特征,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智力(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并為其從事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1.在體育教學中,體育知識、運動經驗是學生智力和思維發展的基礎,要獲得運動知識、經驗就得參與體育學習、運動訓練,并激發自我學習動機。如對體育無興趣;學習無動力,那么再好的教師和教法也難以奏效。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實踐證明,對體育的興趣及項目選擇均帶著濃厚的情緒色彩,并左右其認知傾向。
2.興趣和愛好猶如催化劑,它能不斷地促進學生去探索、去訓練,去對某個項目自覺地進行強化。學生對某個項目、內容感興趣與否,對體育教學內容感興趣與否,這與學生的思想認識是分不開的。冰蹤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就需要教師付出艱辛的勞動,做耐心細致的工作,既注重體育的實踐教學,也要輔以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高職學院學生在校期間:努力學習,刻苦訓練,創造優異成績:在學習訓練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固然重要,但最終目的是要求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指導、幫助別人和在學習的基礎上完善自我。一個單位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一個新的體育內容的出臺,都需要參與者的思維反饋。運動知識、學習經驗的積累,未來的反饋,有待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分析、判斷,有持于教師成為真正的教育者,學生成為真正的體育學習者。
任何有成就的人都熱衷于自己的事業或專業,甚至達到入迷的程度。天才的秘密就在于他們對某一事物強烈的興趣和愛好。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將成為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契機。
體育運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主觀實踐活動,是人們為滿足自身發展而產生的對運動的需求。運動實踐是人們作用于自己的身體,提高對運動的認識的過程。作為作用于自身的人,不僅具有能動主體的認識和能力,同時也是經常自我認識的客體。為了不斷提高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顯得尤其重要。例如,跳高課教學如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自覺思考,頭腦中對跳高技術的陌生,加之過去經驗的影響,就會對跳的技術過程產生錯誤的認識,直接影響技術的掌握。所以體育課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因為一個規范的跳高技術,能力、素質的差異將帶來動作質量的不同。那種只希望迅速得到學習結果而不注意學習過程的教學,會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學生自身的“內部控制感”逐漸消失,而那種“反正自己練習也達不到要求”的“無能感”卻會日益強烈。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完成、掌握動作的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傳授練習、思考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技能與運動經驗。
運動過程是一種潛意識的思維活動,就是說認識的自覺性不一定用外在的語言表現出來,它是通過創造的能動性,把內在己積累的自覺性反映出來。我們每做一個成功的動作,都是在一定的激情下產生的。在突然產生的(靈感)動作中,又一定有一個潛在的意識加以指導,因此激發學習動機,克服學習的心理障礙,理論聯系實際,按照教學規律,根據教學對象實施教學內容,是學生產生新的需要的前提條件。教學中教師的動作示范正確、優美,就會給學生以輕松安全的感覺,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會充滿信心地投入練習。教師讓自身素質、技巧性好的學生先練,對后面的學生也會產生一種安全感,從而創設一個愉快、安全、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處于新的求知欲的需要狀態,這將促使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去學習、鍛煉,獲得技能,以求發展。正如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所提出的:“認識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內在結構連續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過程的進行是連續的和經常的,但它造成的結果是不連續的?!?/p>
體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長期地、系統地學習過程,制定統一的、完整的教學計劃,使學生由教室到操場,由用腦學習轉為腦、體的操練,并通過情感體驗,主客觀感覺,注意力的集中與轉移,以滿足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特殊需求。據調查,目前大多數高職學院皆有9名~10名體育教師(或更多),都各有所長(專項不同),學??山Y合其所學專業,按一個年級或分階段安排一個教師實施階段教學。第一階段主要以提高身體素質,培養其柔韌、靈敏、耐力、速度等素質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第二階段以提高學生基本運動技能,提高對常規運動項目的理解,即進行以方法為主的教學;第三階段則以加深鞏固知識技能,以培養其獨立運用、自覺練習的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第四階段以自我保健、結合專業特點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如此使學生對體育教學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并按立足基礎,培養興趣,挖掘潛力,提高技能,養成習慣的階段性教學目標,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對體育知識、技能的需要。
在教學中,教學要求要適當,過低和過高的要求都是不適宜的。過低的要求,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運動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求知欲望,產生不了新的需要;就不可能構成學生思維發展的內部矛盾;而過高的要求,會遠遠脫離他們的原有思維結構及其運動水平,使他們“望而生畏”,不僅產生不了學習和訓練的愿望,更談不上去思考完成辦法。既使激起了新的需要,也不能打破原有的心理水平,為原有的心理水平和思維結構所“同化”,難以構成思維發展的動力。只有那種高于學生原有的心理和思維水平,經過他們主觀努力后又能達到的要求,才是學生最適當的需要。
[1]林先發等.論思維形成與思維方法.長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林祟德.中學生心理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林祟德.自編應用題在培養小學兒童思維能力中的作用.心理科學通訊,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