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系1108102班
機械工程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重要關系
王宇/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系1108102班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牽引力。機械工業不但自身具有吸納就業的能力,而且它的發展也帶動提升了其他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我國機械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其市場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落后,存在著生產能力低下、總體水平落后等一些問題。要振興機械工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機械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機械工業;經濟地位;發展道路
機械工程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裝備產業。機械工業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和生產工具的任務。因此,機械工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甚至決定著相關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水平。機械工業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振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國都把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美國68%的財富來源于制造業;日本,國民經濟總產值的約49%由制造業提供。在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中,約有1/4的人口從業于制造業,在非制造業部門中,又有約半數人員的工作性質與制造業密切相關。從我國2010年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年中國GDP構成為第一產業占10.1%、第二產業占46.8%(其中工業占40.1%)、第三產業占43.1%。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機械制造業(包括: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約占全部工業的30.13%。因此從大體上看,機械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為12.08%。
近百年來,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縛,嚴重阻礙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的機械制造業幾乎為零。解放以來的50多年間,我國機械制造業有了很大地發展,開始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汽車工業、航天航空工業等技術難度較大的機械制造工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機械制造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方面的資金和技術,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使制造技術、產品質量和水平及經濟效益有了很大地提高,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一半的財政收入來自制造業,制造業當之無愧是“共和國經濟大廈的基石”。200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占工業總值的77.6%,上交稅金占國家稅收總額的比重也超過三分之一,制成品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89.8%。我國機械制造業增加值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均居世界第4位。盡管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在國際上的排名靠前,而且在國際貿易中機械設備的出口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是我們絕不能忽視我們的缺點。
與工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機械制造業的水平還存在階段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產品質量和水平不高,技術開發能力不強,基礎元器件和基礎工藝不過關,生產率低下,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等。例如,我國機械制造業擁有300多萬臺機床,2000多萬職工,堪稱世界之最。但由于產品結構和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致使我國許多高精尖設備和成套設備仍需大量進口,機械制造業人均產值僅為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同時我們還沒有一個制造企業躋身世界500強,更缺乏世界知名的機械制造品牌。雖然世界排名第四,但總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強;人均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六分之一,德國的二十分之一;制造業結構仍然偏輕,主要表現為產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依附于國外裝備產品的比重大。
在20世紀中后葉,機械工業因其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被稱為“夕陽產業”,但進入21世紀,機械工程因高新技術的發展而得以迅猛發展。機械工業已經從早期的笨重的浪費資源的時代走向了快速清潔的綠色時代。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正在成為主導產業。在未來社會發展中,誰擁有的高新技術最多,誰也就取得了未來經濟社會的領先地位。因為國內制造業創新成分少,中國在高技術制造方面較薄弱。中國正處于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加快高新技術的創新,對實現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有著重要意義。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地深入和企業體制的變革加深,和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愈加重視,中國的機械制造業正朝著一個健康,全面的方向快速發展。
1.瞄準薄弱領域,著力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等基礎制造能力。
2.突出關鍵環節,更加注重提高關鍵設備制造能力和關鍵部件配套能力。
3.強化保障支撐,加快發展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新興產業所需裝備。
4.更加關注“三農”,扶持發展先進適用農用裝備。
5.適應需求變化,大力發展新興領域裝備。
6.防范產能過剩,堅決抑制部分行業重復建設。
7.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五、我國機械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我國機械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是,把我國機械工業納入世界機械工業體系中來考察,還存在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產品水平不高和自主創新能力落后等問題。中國雖是名副其實的機械生產大國,但并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工業強國,在全球機械工業中優勢不突出,而且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還很多。
(一)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我國機械工業在全球機械工業中地位不高、競爭能力不強。
2.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落后、新產品貢獻率低。
3.機械工業裝備總體水平不高、生產效率低。
4.機械工業技術工人短缺。
(二)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
1.規范市場,建立有利于促進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加快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大技術研發投入。
3.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加快與國際的融合與接軌,把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結合起來,積極利用合資經營、合作生產的技術溢出效應,加快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4.調整企業組織結構,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進一步帶動產業配套群的發展,形成新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提高產業區域競爭力。
5.大力推進“品牌戰略”和“機械工業名牌產品戰略實施計劃”,引導和支持產業集群和重點城市努力創建區域品牌,重點扶持若干大企業集團,加大重大裝備科研開發資金投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力保護知識產權,形成一批擁有著名品牌產品、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械制造企業。
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起點,決定著國民經濟發展的規模與方向,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各種不可或缺的中間產品、服務及生產手段。整個國民經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巨型的從資源到產品及服務的轉化器,生這個轉化器的就是機械工業,因此,發展經濟便不會脫離機械工程,同時機械工業水平因經濟的發展而得以提高。
[1]周祖德.《振興制造業刻不容緩》.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訊.
[2]李君會.《機械工程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重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