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伊春市南岔區審計局
以市場為導向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
王輝/伊春市南岔區審計局
面對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農業如何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產品效益為目標,以增強產品市場競爭為核心,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和特色優勢產品集聚,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特殊優勢農產品產業區域產業帶,從整體上提升農業的競爭力,已成為當前農業加快發展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市場;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
各地農業部門要適應新的形勢,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在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的基礎上,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提供服務和改善環境等綜合性措施;尊重農民的意愿和自主權、尊重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發揮規劃的宏觀導向作用。組織有關人員對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科技開發和推廣等環節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找出制約優勢農產品產業發展的瓶頸,提出改善優勢農產品發展宏觀環境的對策建議。提高農民經營優勢農產品的積極性,使優勢農產品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市場經濟是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基礎,但由于農業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弱質性以及波動性的存在,使得在很多方面,市場機制失靈,展示優勢農業區的優惠政策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特別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農民直接補貼政策。由于一些有利的農業稅占了很大的地方財政收入比例,取消農林特產稅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將大大削弱,應該加強上一級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力度。另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營銷手段應加強宏觀調控,刺激的儲備機制的完善,以保持其價格,并通過加強政策指導、利潤激勵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等措施,促進農產品區域布局的順利實施。
應注意對優勢農產品經營狀況的全面調查,對品質好、優勢明顯的品種予以保留并提純,對剩下的品種及時進行改進或更換。同時,研究農產品生產區域,規劃了農業生產的區域優勢,提高區域推廣優質品種的優勢。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組織優勢農產品和技術人員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管理技術的普及、引導農民按照優勢農產品生產標準,有效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勢,依靠過硬的質量贏得了國內外消費市場的認可。
鼓勵發展優勢農產品行業協會成立,優勢農產品營銷協會等中介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推進和完善“公司十基地十農戶”,“專業市場十基地十農戶”的一體化組織多種模式;促進契約制、股份制和合作制等多種一體化經營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農產品生產與營銷的整合。
鼓勵企業對優勢農產品產業的業務發展的投資,特別是在產前和產后服務,產業化種植和養殖驅動開發,積極引進外資,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國外市場和銷售網絡的使用,將直接引導優勢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增加扶持龍頭企業的力度,尤其是對外貿企業的扶持。鼓勵龍頭企業以資金、技術參與基地建設,生產和發展各方面開發,對優勢農產品領域的合作,加強國際間的交流,積極引進外資參與優勢農產品產業的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在財政、信貸和稅收上予以支持。龍頭企業在行業的發展上,應從國家和省級的宏觀層面上規劃和支持,通過重組、兼并和收購等措施,促進資產和投資組合的優化重組,支持一些大型的、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產業化經營是運用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對傳統農業分散經營進行改造,其基本特征是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和企業管理化。通過對優勢農產品產業化,實現優勢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有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優良品種技術的推廣。農產品產業化促進優勢發展的主要措施:各種形式的產業組織(包括農業公司,中介組織,專業協會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政策的制定促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優勢,現有的生產要素的整合,提高經營的組織化管理水平;支持市場的龍頭企業,生產建設經濟效益好,加工和銷售基地,加強基地和農戶,基地和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合作。
隨著國內外優勢農產品交易量的增大,優勢農產品進出口數量的增多,優勢農產品疫病傳染的風險不斷增加。為防止優勢農產品疫病的進出,應制定優勢農產品種苗、生產技術規程、產量和質量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建立優勢農產品種苗、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對出口產品推行國際標準。加強優勢農產品衛生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工作。在出口方面,強化質量檢測,促進優勢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在進口方面,全面了解外國優勢農產品檢疫對象與有害物質殘留狀況,制定嚴格的、具有靈活性的SPS標準,加強對進口優勢農產品的檢測。在高標準優勢農產品發展帶建立無規定疫病區。
建立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是提高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優勢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利益、迅速推進優勢區域布局的重要手段。通過加快優勢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制訂,完善檢測方法和監督機制,提高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從而保障優勢農產品的優質標準。重點建立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提高檢測水平和服務能力。對優勢農產品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市場監督,逐步提高優勢農產品市場份額。
通過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一批優勢農產品的育種中心和良種推廣示范基地。把高產、優質衛生、高效作為優勢農產品育種工作的重點,加快新育種材料收集和新品種的選育;抓緊優質高產高效優勢農產品新品種的實驗示范,盡快確立與各地不同生態區相適應的主推品種。
在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配套的產地批發市場,提高市場交易和信息服務的效率,降低流通費用,建立統一、規范的市場格局。完善優勢農產品產業發展的信息系統,形成隊伍健全、手段先進、制度規范、信息豐富、分析準確、及時發布的信息體系,提高對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信息收集、處理和發布的能力和服務水平。
健全和完善市縣鄉(鎮)三級優勢農產品科技推廣體系。完善技術推廣機構的設置,配備相應的技術推廣人員和經費,添置必要的技術推廣和培訓設施。發揮民間專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對優質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的服務功能,加強合作,促進交流。扶持優質優勢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大戶集中土地規模經營,鼓勵科技人員采用技術承包、租賃承包等手段參與優質優勢農產品生產和開發。
[1]李靜一.濟源市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03).
[2]農業部關于印發《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