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黑龍江省九三農墾區公證處
論述如何完善生態農業法律的制度
王彬彬/黑龍江省九三農墾區公證處
生態農業,作為如今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號召下的一個重要舉措,其能否一直處于一種較為健康、穩定的運行狀態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事實上,就這種生態農業而言,其由于起步較晚,其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模式還是處于一種實踐和摸索的階段,因此其總是需要借助相關的法律進行自我的約束和規范。然而,現實中的生態農業法律制度卻總是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許多問題,這需要我們加強對其存在問題的分析和提出有效措施。本文主要圍繞著生態農業法律制度這一中心主題,對如上的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生態農業;法律制度;問題;對策
如今,生態農業已經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實踐模式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出尤為重要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的發揮,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其發展的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性實際上又需要相關的法律進行有力保障和支撐。事實上,就目前我國所實施的生態農業法律制度,其總是因為過多的考慮工業經濟發展的因素,從而忽略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非但沒有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反而還對生態農業帶來了一定的阻礙。雖然目前關于生態農業的法律制度從數量上已經足夠,到那時其具體效力和可執行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偏失,這無疑需要我們加強對其相關當方面的探究。
生態農業是如今實現農業大發展的一個個重要戰略,其在實現我國農業跨越性發發展上發揮著尤為關鍵的作用。然而,我們應該清楚的是,這種生態農業的發展,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其法律制度作為有效保障。到那時現實中的法律制度卻又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一些問題,總的來說,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立法理念偏差。我國現行有關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在立法理念上大多受工業文明價值觀局限性的影響,將促進經濟發展放到第一位,沒有真正遵循生態農業的本質要求和發展規律,把“生態優先”放在首位,并貫穿于制度建設的始終,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制度建設重視不夠,導致現有制度與生態農業的發展需求極不適應,有些制度甚至成為阻礙。如《農業法》中僅用10個條文對農業資源和農業環境保護作了原則性規定,缺乏從整體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加以規范。
2.基本法缺失。我國至今尚未制定專門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綜合性法律,在國家層面上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法律制度框架體系,有關生態農業的法律制度主要散見于《農業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中,內容分散,不系統,且這些法律法規并非是專門針對生態農業發展而制定的,其中僅部分涉及生態農業或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規則。
3.配套法不健全。我國現有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配套法律制度體系不完善,有的相互沖突,規范的協調性差,有的原則滯后,規范的操作性、實效性缺乏,與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和趨勢很不適應。如《農業法》規定的相關原則和制度需要在具體部門法中加以落實和體現,但由于缺乏配套法律制度和規范的操作體系,部門可追求的利益在相關立法中缺乏具體化,致使涉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農業的重要問題仍停留在原則規定上,導致生態農業發展中的環境惡化趨勢難以依法有效加以遏制。
當然,鑒于如今生態農業法律制度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我們總需要在此基礎上提出幾條切實可行的完善措施,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樹立科學的立法理念。國外環境保護的立法實踐以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農業發展,一再證明這樣一個道理,農業的生產經營靠過去的“小農意識”不能解決問題,靠大量的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的所謂機械化、工業化的手段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想使農業可持續發展,使農產品健康、安全并且富有營養,就必須發展生態農業。而圍繞著生態農業的立法,必須以科學的立法理念為指導,既要把握好生態農業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又要遵循農業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同時還要吸收借鑒西方國家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成功的立法經驗和做法。另外,農作物的生長、農產品的加工離不開土壤、水分、種子、化肥、農藥等一系列的自然資源,加上農民貧窮、農村落后、農業辛苦。因此,無論是對農民的各種補貼,還是各種自然資源標準的確定,都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要徹底轉變過去那種“原則性很強、實用性不足”的立法思維。
2.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一個完善的生態農業法律體系應包括生態農業基本法,我國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以及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適時制定較為完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農業法,對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基本原則,基本制度,農業生產主體以及政府與社會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權利和義務,保障生態農業穩健發展的法律機制,基本措施和手段等重大問題和社會關系明確加以規范,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
3.健全切實可行的保障制度。農業生態系統是自然、經濟、社會的一個復合生態系統,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健全法制,形成大農業視野下的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法律機制,為此必須健全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保障制度。首先,要健全激勵制度。生態農業的效益包括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三個方面,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政府的支持和參與既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極為重要的。為此,政府必須建立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在財政、金融、稅收和價格等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扶持和優惠,建立健全生態農業補貼制度、保險制度、基金制度等,最大限度的開發綠色通道,從而促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建立處罰制度。
經過上文的分析和介紹,我們對生態農業法律制度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可以突破并完善的方面等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從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作為如今農業發展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代表,生態農業能否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運行狀態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當然,正如我們在上文中說到的那樣,其總會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許多問題,但這些問題實際上在暴露的同時也為我們相關措施的制定指明了一定的方向,而這種方向實際上又具體表現在多個方面之中。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在充分認識到生態農業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時,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制定出可行的法律制度。
[1]張燕.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保障制度研究[J].農村經濟,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