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被窗口指導傳農行上海地區商業貸款享95折優惠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十項措施并舉緩解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其中,提到了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中小微企業依托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開展融資,擴大中小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及規模。
據了解,自從去年底股轉系統正式擴容至全國后,中小企業登陸股轉系統的熱情異常高漲。截至目前,股轉系統掛牌公司總數已至862家。隨著掛牌企業數量的增加,原先并不是很樂觀的融資情況也得到了改善。經統計,股轉系統今年上半年共有54家掛牌公司完成56次定向發行,融資金額為47.34億元,而2013年全年融資總額僅為10.02億元。
申銀萬國分析師何宗炎指出,股轉系統設立的宗旨是為高科技高成長企業提供投融資平臺,立足于為中小企業融資難提供解決方案,隨著掛牌公司的增加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勢必將增強流動性,提升融資功能。
除此之外,國務院會議還指出,要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力度,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三農"和支持服務業、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能力;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的不合理上升,遏制變相高息攬儲;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環節,整治層層加價行為,理財產品資金運用原則上應與實體經濟直接對接;清理整頓不合理收費,嚴禁"以貸轉存"、"存貸掛鉤"等行為;采取續貸提前審批、設立循環貸款等方式,提高貸款審批發放效率,對小微企業貸款實行差別化監管要求;積極穩妥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特色中小金融機構,加快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完善商業銀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大力發展支持小微企業等獲得信貸服務的保險產品;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等等。
其實,今年以來關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各項措施頻出。其中,央行在兩個月內兩次定向降準,降低了與小微企業、"三農"有更多聯系的縣域中小銀行、城鎮合作信用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
就如何系統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指出,"促改革、調結構"是唯一出路,促改革的核心是打破供給瓶頸,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松管制,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融資渠道,加快國企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等。
"而調結構就是要盤活存量資金。"管清友指出,前期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導致債務負擔驟增,產能過剩壓力巨大,這不僅推高了企業的財務費用,吞噬了企業利潤空間,而且還擠出了新經濟、新產業的可用資金,不利于結構優化。
此次會議還審議通過《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草案)》,建立了反映企業基本經營狀況的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對不守法、不誠信行為"廣而告之",讓違法企業一處違規、處處受限;為誠實守信的企業樹"金字招牌",讓誠信企業在公平競爭中不斷增多壯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三主持常務會議時表示,將繼續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支持實體經濟。
會議還指出,要著力調整結構,優化信貸投向,加大支農(業)支小(微企業)再貸款,再貼現力度;努力減輕小微企業財務負擔;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能力。
同時,會議還要求要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的不合理上升,遏制變相高息攬儲,維護良好的金融秩序;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環節,整治層層加價行為。
本刊解讀:"當前我國貨幣信貸總量不小,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不易、成本較高的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不僅加重企業負擔、影響宏觀調控效果,也帶來金融風險隱患。有效緩解這一問題,既可為企業"輸氧供血",促進當前穩增長,又能形成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使經濟固本培元、行穩致遠。要按照定向調控要求,多措并舉、標本兼治,推動結構性改革和調整,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金融服務和監管,為做強實體經濟、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提供金融支持。"
解讀:政府反復強調"總量已經不小、結構問題突出",這意味著"總量穩定、結構優化"仍是政策主基調,不會輕易采取全面降準等總量工具。
會議確定,一要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著力調整結構,優化信貸投向。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力度,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三農"和支持服務業、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能力。
解讀:下半年的貨幣政策仍以定向再貸款、再貼現等定向工具為主,重點支持經濟薄弱環節、新興產業以及惠民生領域。但總體看,隨著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經濟回升、通脹上行,政策將逐步從寬松回歸中性。
"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的不合理上升,遏制變相高息攬儲,維護良好的金融市場秩序。""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增強財務硬約束,提高自主定價能力。綜合考慮我國宏微觀經濟金融形勢,完善市場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
解讀:變相高息攬儲是利率管制及存貸比監管的產物。存貸比監管已作出縮小分子、擴大分母的調整,未來利率市場化也將加快推進,可能的路徑是:發行大額可轉讓存單-縮小可轉讓存單面額-長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放開-短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放開-活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在推進的過程中,相應的制度建設也會加快,預計存款保險制度會適時引入。
"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環節,整治層層加價行為。理財產品資金運用原則上應與實體經濟直接對接。"
解讀:在信貸額度管控和存貸比等監管措施之下,融資被迫"繞遠路",中間環節增多,推升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未來外匯占款趨勢性下降的背景下,存貸比監管仍會逐步放松,此外,對非標和理財的監管仍會保持高壓態勢。
"優化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管理,采取續貸提前審批、設立循環貸款等方式,提高貸款審批發放效率。對小微企業貸款實行差別化監管要求。""積極穩妥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特色中小金融機構,加快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促進市場競爭,增加金融供給。"
解讀:利率市場化的根本目的是降低融資成本,但在目前金融業壟斷、信用供給稀缺再加上地方融資平臺和國企利率不敏感的情況下放開利率管制,融資成本可能不降反升。必須加快供給端的金融業開放,破除國有銀行的壟斷,積極發展民間資本發起設立的中小銀行,為利率市場化鋪路。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中小微企業依托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開展融資,擴大中小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及規模。"
解讀:未來通過發展債券市場、加快股票市場IPO制度改革、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措施提升直接融資比率,這既有助于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又可以避免銀行體系積累過多的金融風險。
"完善商業銀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商業銀行糾正單純追逐利潤、攀比擴大資產規模的行為。"
解讀:當前貨幣政策的價格調控框架尚未成型,仍要依靠傳統的數量管控,而銀行對于同業及非標業務的追捧降低了央行調控的有效性,未來仍將通過硬性的指標監管以及規則設定,遏制銀行同業業務的過度擴張。
"大力發展支持小微企業等獲得信貸服務的保險產品,開展"保險+信貸"合作。積極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機構,擴大小微企業擔保業務規模。"
解讀:缺少擔保支持一直是限制小微企業獲得信貸的主要瓶頸,但僅僅靠政府支持擔保機構遠遠不夠,必須通過配套的改革措施放活小微企業的經營環境,避免因為繞道行政監管而造成的業務出表,增強其信用資質。
會議指出,在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廢除企業年檢制度、大力取消事前審批的同時,加快實施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從主要依靠行政審批管企業,轉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誠信的市場秩序規范企業,是創新政府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改革舉措,有利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讓"信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礎樁"。
會議審議通過《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草案)》,建立了反映企業基本經營狀況的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并要求即時公布股東出資、股權變更等信用信息,有關部門要對公示信息進行抽查。設立經營異常企業名錄和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對不按時公示或隱瞞情況、弄虛作假的企業采取信用約束措施,在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等工作中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建立部門間互聯共享信息平臺,運用大數據等手段提升監管水平。對不守法、不誠信行為"廣而告之",讓違法企業一處違規、處處受限;為誠實守信的企業樹"金字招牌",讓誠信企業在公平競爭中不斷增多壯大。
解讀:要切實降低融資成本就必須允許無效率、低效率的僵尸企業倒閉,減少對資金的擠占,建立合理定價的信用體系,為新興的經濟增長點留出空間。完善企業信息公式制度有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向市場傳遞準確的定價信號,為無效部門和新興產業創造差異化的融資條件,優化資金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