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皇 孟范昆 季小立
優化中國宏觀經濟結構的政策建議
劉東皇 孟范昆 季小立
黨的十八大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和優化產業結構等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基于國民經濟的需求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和產業結構特點,本文系統地研究中國宏觀經濟結構的優化問題,依據前文的分析,提出如下優化我國宏觀經濟結構的相應建議。
1.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驅動力。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經濟面臨需求約束強化,不得不進行需求結構調整,擴內需成了保增長的現實選擇,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擴內需的政策舉措(主要是擴大投資),對保增長產生了一定的拉動作用。但在擴大居民消費層面,相關的政策措施如消費補貼等主要是應對出口下降所帶來經濟下行風險的短期策略,對擴大居民消費、增強消費驅動力我們不僅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從長遠來說,應從一系列的體制機制變革入手,基于居民不敢消費、不能消費和不愿消費的考慮構建居民消費增長的長效機制。除刺激消費需求的政策需要長效化以外,需要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計提升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推進促進公共支出轉型創造優良的消費環境。
2.優化要素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格局。由于我國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僅體現在初次分配方面也體現在再分配方面,合理化收入分配格局應從這兩方面同時著手。在初次分配方面,講究效率的同時不能忽視公平問題,應以效率兼顧公平原則指導初次分配,逐步提升勞動報酬占比,通過建立可行的勞資集體談判機制,使勞動者能分享企業的效益。根據經濟發展階段適時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加大政府的工資指導線等對企業勞動者工資的影響力度,建立和完善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大力發展教育、培訓事業提升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等,努力提升“兩大”比重。在再分配方面,應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再分配機制,建立財權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個稅起征點、超額累進稅率等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將提供基礎教育、基礎醫療、社會保障明確納入中央政府的管理范疇,擴大地方的共享稅分成,培育地方稅主體稅種克服“土地財政”。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行政開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此外,還應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減輕初次分配領域的不合理現象(壟斷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等),為再分配優化人際收入分配格局奠定良好的基礎。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隨著“出口導向型”戰略轉向“擴內需”戰略,適應“出口導向型”戰略的產業結構面臨調整,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必然要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鍵在于繼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和三次產業的內部結構。在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方面,在構建“服務型經濟”進程中,除了繼續促進第一和第二產業發展外,應推進第三產業的更快發展。將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擺在重要地位,加強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建設,完善放寬壟斷性服務行業的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等。在優化三次產業的內部結構方面,重點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應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植新的增長點,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競爭力,應推進工業“反哺”農業進程,提升農業的科技化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
(夏摘自《經濟學家》2013年第11期《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優化的多維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