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
張晶晶
由于2000年以來美國貨幣政策以寬松為主,現著重分析寬松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
一是貿易順差快速增長。美元低利率和美元流動性寬松及上述兩者帶來的對中國出口商品需求的持續增加是貿易順差規模快速增長背后的一個重要推手。如美國價格型和數量型貨幣政策變量變動與滯后12個月的中國對美貿易出口和順差變動走勢有著較高的一致性。美國貨幣供應量增加或聯邦基金利率下降后,將在12個月后引起中國對美出口及順差同比出現增長。
二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壓力加大。境內外匯差收益率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變動有一定關聯。21世紀初聯邦基金利率較高時,市場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貶值預期;美聯儲開啟降息進程后,貶值預期幅度不斷縮小,直至2002年年末開始出現升水。2006年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升值預期下降;2007年年中開始,聯儲逐步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市場對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預期高企。在聯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后,除次貸危機和歐債美債危機爆發期間,市場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仍主要持升值預期。
三是投機趨利性資金流入增加。美元的持續低利率和量化寬松帶來的幣值下降趨勢,迫使美元持有者尋求更高的投資和收益機會。而中國采取人民幣漸進性升值的策略及國內外較為一致的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預期,導致中國面臨較大的跨境資金凈流入壓力。
四是外匯儲備及基礎貨幣投放上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后,中國外匯儲備變動額雖然月度波動較為劇烈,但多數為增加,且增加規模明顯放大,2010年10月最高單月增加額達到1126億美元。相應地,中央銀行外匯占款及基礎貨幣投放持續增加。
五是貨幣政策自主性受到掣肘。中國經常項目已于1996年實現完全可兌換,資本項目也已部分開放,資本跨境流動具有一定自由度。根據“三元悖論”,為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貨幣政策自主性和獨立性受到挑戰。同時,中央銀行通過加息遏制通貨膨脹的手段受到限制,不得不維持較低的利率水平,陷入貨幣政策兩難。
六是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基本以美元計價和結算,利率下降導致美元流向國際市場,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能源、原材料及部分農產品嚴重依賴進口的貿易結構,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直接和迅速地傳導至中國,引起國內價格水平的上升。中央銀行不斷購入外匯而釋放的過多流動性也將引起物價上漲。
(田風摘自《中國外匯》2013年12月上半月刊《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傳導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