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達芬
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存在三大“瓶頸”制約
梁達芬
嚴重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與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尚未建立之間,農業保險區域性分散管理現狀與農業保險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之間,農業保險經營業務技術要求高、管理難度大與技術業務人員隊伍建設步伐滯后之間構成了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的三大瓶頸制約。
1.嚴重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與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尚未建立嚴重制約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農業風險的高度相關性使得農業保險經營始終面臨巨災風險,這是世界農業保險發展中的一個普遍規律。對于農業保險來說,有時一個風險單位往往是涉及數縣、甚至數省。據統計,過去十年里,我國農作物平均受災面積4600多萬公頃,成災面積2500多萬公頃,平均成災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16%。此外,我國各地地理及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北方易受凍害、旱災影響,南方易受洪澇、蟲害影響,東南沿海易受臺風襲擊,即是在全國普遍大豐收的同時,仍有嚴重減產的地區。數據顯示,2006年川渝大旱糧食減產100多億斤,2007年東北大旱減產120多億斤,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2.88億元(當年2月農業保險綜合賠付率一度接近400%),2009年東北及內蒙古大旱減產160多億斤,2010年也有12個省份減產。但面對低概率、突發性、高損失的農業巨災風險,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分攤機制,突發性的高額賠付率導致不少商業性保險公司把農業保險視為畏途,望而卻步。如2009年8月中旬山東部分縣市遭受大風強降雨天氣,大面積投保玉米全損,由于缺少巨災風險分攤機制,部分承保公司賠付額是當年農業保費的十倍,這極大地影響到了保險公司2010年度的承保積極性。
2.農業保險區域性分散管理現狀與全國性組織管理及經營服務體系不健全構成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嚴重障礙。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業保險實踐中的成功案例大都是區域性的,國內出現了上海市的“安信模式”、吉林省的“安華模式”、黑龍江省的“互助制模式”、浙江省的“共保體模式”、四川省的“安盟模式”、江蘇省的“聯辦共保模式”等六種成熟農業保險模式,為建設全國性農業保險制度進行了有益探索和積極嘗試。這六種保險模式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均由商業性保險公司按市場化原則運營農業保險業務,政府提供程度不同的財政補貼支持;但各種模式之間以及不同省區之間,無論在保險金額、保費厘定、損失評估方面,還是在保險品種、理賠程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與此相聯系,我國到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全國性的農業保險制度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和經營服務體系,保險制度政出多門,組織管理各行其是,經營服務復雜多元,并缺乏監督管理主體,這與目前快速發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形勢極不相稱,也使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3.農業保險技術要求高、經營管理難度大與農險隊伍建設嚴重滯后的矛盾成為制約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最直接障礙。農業保險金額難確定、保險費率難厘定、災害損失難評估、理賠工作難進行以及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難防范等“五難”導致農業保險工作客觀上存在著技術要求高、運營成本高、經營管理難度大和農業巨災風險難分散等問題,必然要求有一支訓練有素、精通業務、技術過硬、服務熱情的農險人員隊伍來擔當此重任,但目前農險人員隊伍建設嚴重滯后于現實發展需要,成為制約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最直接障礙因素。
(田風摘自《財會研究》2013年第12期《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現實困境和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