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川
中國政府與市場關系:從“強政府—弱市場”向“強政府—強市場”轉變
龐明川
在中國三十多年的經濟轉軌歷程中,其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變化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年12月至1984年10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基本原則,其本質是在計劃經濟框架內引入并擴大市場調節的作用。因此,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步伐,促進市場的發育,成為這一時期政府與市場關系改革實踐的重要內容。具體措施包括:通過價格政策調整和流通體制改革、下放決策權限,擴大農戶生產經營權和企業自主權、適度放開價格,培育價格機制等引入市場調節,培育市場等。這一階段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變革是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總體格局未變的態勢下展開的,計劃機制仍占主體地位;政府的主導功能不是去彌補市場,而是“政府替代”。第二階段:1984年10月至1991年。這一階段建立了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這種新體制的特點:一是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兩種形式和手段,保持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二是必須把計劃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基礎上;三是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來說應當是“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這樣,市場與計劃就內在統一地結合起來了。這一時期,政府計劃與市場“雙軌”運行,并開始嘗試相互磨合與銜接,成為這一時期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一大特色。第三階段:1992~2008年。以鄧小平南方淡話和十四大召開為標志,我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改革進入了一個系統性、全面性的嶄新歷史階段,由過去突破舊體制到創建新體制,由政策調整轉為制度創新,由單項改革轉為系統全面的制度安排和設計。這一時期,一方面,政府主動地改革與完善政治、法律等制度結構,運用各種調控手段來確保市場經濟中生產、交換和分配等市場秩序的穩定性,兼顧效率與公平;另一方面,政府不斷優化自身功能,以實現與市場的有機結合,而市場迅速發育且向縱深發展,市場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市場機制得到建立,市場成為獨立的體制性因素和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第四階段:2008年至今。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同樣給中國帶來了嚴重沖擊,造成出口受阻、外國投資縮減和經濟下滑。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抵御外部環境不利影響,政府加大對經濟的干預,果斷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迅速推出了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及時制定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一攬子計劃。包括采取了多次降息方案,大幅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緩解市場資金緊張問題,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政府出臺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以此拉動內需,保障經濟平穩發展。
從總體上看,正處于轉軌過程中的中國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呈現出由“強政府—弱市場”向“強政府—強市場”的轉變,與俄羅斯等其他轉軌國家呈現出的由“弱政府—弱市場”向“強政府—強市場”的轉變存在顯著的區別。
(田風摘自《財經問題研究》2013年第12期《轉軌經濟中政府與市場關系:中國范式的形成與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