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雙華
增加財產性收入須注意以下幾點
金雙華
1.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要盡快解決社保管理制度建設嚴重滯后問題,為全體勞動者,提供統一、基本參保平臺。提高居民轉移性收入,切實解決國民的看病、養老、住房、教育等后顧之憂。加快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調整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適時調高城鎮居民各項最低收入標準,包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優撫待遇、最低工資標準等,既調節高低收入的差距,切實保障了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又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2.創新國有資產收益證券化的“社會分紅”機制,讓國民人人享有財產性收入,因此應將國有資產及其收益也納入居民財產性收入的研究范圍。國有資產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資產,從本質上看,國有資產收益以及國企分紅應當無差異地由全民享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投入到各類企業的國有資產,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讓這些國有資產真正體現出全民所有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說,全體公民才是國資的最終所有者和真正出資人。要合理調整國有部門的分配關系和分配秩序,對國有壟斷部門和國有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要加強監管,積極探索國有資產收益向全民所有者的轉移機制,進而增加全體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這部分資金的使用理論上應當選擇“全民模式”而不是“成人模式”,即人人有份,這應當是所有國有資產收益使用的最終目標。具體操作形式是人人持股年年分紅,還是發放消費券或其他形式,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析。
3.進一步完善財產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節收入差距的理想稅制應當是綜合所得稅制度,但是稅制的改革很難一步到位,因而應當考慮一些過渡性改革。目前談的比較多的是分類綜合所得稅制,按照這個思路和我們上面的分析,對財產性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幾個原則為:一是要區別對待工資薪金所得和財產性所得;二是普遍性的財產性收入稅負輕與特殊性財產性收入稅負重;三是個人所得稅的設計應該能夠使更多的普通百姓積累財富,使更多的人有財可理。基于此,在個人所得稅改革中,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勞動所得的稅率,加大對特殊性財產性收入如個人轉讓限售股取得的所得的征稅力度,特別是對一些暴利所得如對減持大小非征收暴利稅。對一般的財產性收入所得設置適當的起征點,從而在群眾性財產性收入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對財產性收入高的人群進行收入調節。此外,應加強對財產性收入的稅收征管,一是應建立我國居民財產登記制度,使得稅務機構全面掌握個人的財產占有情況及變動情況,以加強對財產性收入的監控。二是要加強對財產性收入的征管稽查意識,雖然來源于財產性收入的稅收收入占個人所得稅總量的比例很小,但是這部分收入增長的快速性以及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夏摘自《財貿經濟》2013年第11期《我國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及其稅收負擔的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