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理

“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句,由此可見古人對劍的喜愛。劍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近戰短兵器,它由劍身和劍柄兩部分構成。劍身修長,兩面都有利刃,頂端收聚成鋒;劍柄則較短,用于手握。后來,劍逐漸從作為實戰的短兵器過渡為軍官的一種佩飾,劍的鑄造也從注重實戰功能轉變為注重其外觀造形。其中,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是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
十年磨劍,臥薪嘗膽
據古典書籍記載:當年,越國國王勾踐為求得好劍,特意請來赫赫有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后),選取最好的材料,經數年精心鑄造,制作出了五把寒光閃閃的寶劍。但看那劍,劍刃鋒利萬分,合抱的大樹一揮就斷,堅硬的巖石一劈就開,正是斬鐵如泥,風吹發斷。這稀世寶劍,勾踐無比喜愛,將其分別命名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不過后人還是習慣的將這五把寶劍統稱為越王勾踐劍。
那個時代,各國戰事不斷。相傳,越國后來在抗擊吳國侵略的戰爭中大敗,勾踐為了求和,不得已把湛廬、勝邪和魚腸等三把寶劍獻給了吳王。由于吳王昏庸無道,名為湛廬的寶劍沒有多久竟然“自行而去”,到了楚國。為此,吳楚兩國之間還曾大動干戈,爆發了一場戰爭。當然,湛廬寶劍“自行而去”一事只是傳說。不過,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臥薪嘗膽”的故事卻記載于史書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原本是奴仆做的事。越王心里雖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忠心耿耿,最后允許他返回越國。越王回國后,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恥,便每天睡在柴草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此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并加強軍隊的訓練。經過十年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越王親自率大軍進攻吳國,大獲全勝。
重見天日,霜刃猶在
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渴望一睹越王勾踐劍的真面目,卻一直無法如愿。
1965年12月的一天傍晚,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望山一號楚墓的挖掘現場,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打開時,赫然發現了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考古人員將劍從鞘中抽出的一瞬間,就見一道炫目的青光閃爍著,寒氣咄咄逼人。一名考古隊員一不留神手指被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用16層白紙試其鋒芒,就聽“唰”的一聲,從中間而過的劍竟將那些白紙全部劃破……
端詳此劍,其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重875克。其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發絲。劍身上還縱橫交錯著神秘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精美異常。劍格(劍柄與劍刃相接處)正面鑲有藍色琉璃,后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的寒光。劍身中間靠近劍格處,鐫有兩行、八個錯金鳥篆體銘文。
毫無疑問,這是一把珍貴的青銅劍。從這座楚墓中出土的竹簡顯示,該墓主人很可能是當年楚懷王時的大貴族邵滑。那么,這把青銅劍是誰的呢?后來,郭沫若等我國古文字研究專家解讀了劍上的那八個錯金鳥篆體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由此斷定該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千年不銹,秘密何在
越王勾踐劍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為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許多中外觀眾在一睹其真面目后,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把穿越了兩千多年時空的寶劍,為什么劍身絲毫不見銹斑呢?對此,專家們分析認為,其千年不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是從越王勾踐劍的制作材料看:其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銹蝕。
二是從越王勾踐劍所處的環境看: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學界稱之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還是經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經過夯實的填土等原因,使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這么多的密封層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完全隔絕氧氣的條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鋼鐵都不會生銹。
三是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望山一號楚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堿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
越王勾踐劍是如何到楚墓中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據史書記載,當年,楚越兩國曾一度互為盟友,楚昭王還曾娶越王勾踐的女兒為妃,生下了楚惠王。由此,專家認為該劍很有可能是作為越王女兒的陪嫁品流入楚國,后來楚王把該劍賜給了邵滑,邵滑死后,該劍就殉葬于墓中了。
(責任編輯 張仁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