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Keeping everybody company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 there are not only New Years Eve parties, but also the authenticity problem of Gongfutie which began on Sep.19, 2013. Chinese collector Liu Yiqian bought Sothebys New York Gongfutie at 8.229 million dollars on that day. Arguably, it was not only his personal glory, but also the pride of every Chinese. But it was notably surprising that the pride and glory became different kinds of doubts after three months.
陪著大家跨年的,不僅有各大電視臺的晚會,還有《功甫帖》的真偽風波。而這風波還要從2013年9月19日說起。
真偽眾說紛紜
2013年9月19日,中國藏家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精品”專場拍賣會上,以822.9萬美元(約合5037萬元人民幣)拍下蘇軾《功甫帖》。按理說,中國藏家花巨資買下流失海外的《功甫帖》不僅是劉益謙個人的榮耀,更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可萬萬沒想到,這樣的榮耀和驕傲會在3個月之后變成眾說紛紜的質疑。
同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鐘銀蘭、單國霖、凌利中向媒體透露,他們對利用“雙鉤廓填”法制造贗品的畫史現象進行了深入考證和研究,并以晚清李佐賢《書畫鑒影》中著錄的《蘇米翰札合冊》中的蘇軾《劉錫敕》、《功甫帖》兩件偽本作為重點案例典型,宣稱劉益謙買下的《功甫帖》為晚清時期民間作偽的偽本。
消息一出,將知名拍賣行蘇富比和藏家劉益謙推到了十分尷尬的境地。為此,第二天蘇富比就發表聲明,堅持《功甫帖》為宋代蘇東坡的作品真跡原件,并稱將成立特別小組,邀請全球中國書畫權威鑒定專家“會診”。藏家劉益謙聽聞后隨即表示,他在競拍該作品前曾請專家做過鑒定,并無真偽之疑。另外,結論出來以前自己愿意保持中立,敦促相關學術報告早日公布,并三次提到對上海博物館的“感謝”。12月26日,劉益謙再次發表聲明,拋出“三大困惑”求教于上海博物館。
在2014年的第一天,專業媒體《中國文物報》上刊登出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單國霖、鐘銀蘭、凌利中三位研究員署名的兩篇長達1.4萬余字的研究文章,詳解為何蘇富比拍賣的《功甫帖》系偽作。一天后,劉益謙第三次發表聲明,指出以三位研究員以個人名義發表的研究文章觀點不盡相同且內容相互矛盾,并呼吁讓學術爭論回歸理性。1月3日,蘇富比發微博再次堅稱《功甫帖》是蘇軾的真跡,并表示會“奉陪到底”。
關于《功甫帖》真偽紛爭一波未平又起一波。1月6日,著名書畫收藏家朱紹良發表聲明,堅持認為蘇富比拍品《功甫帖》為真跡,并希望能夠接手收購《功甫帖》。面對這位“殺出的程咬金”,就連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也坦言,他以前沒遇到過此類“轉折”。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功甫帖》到底是真是假,又該是誰說了算呢?
真偽到底誰說了算
提出質疑的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三位研究員在元旦發表的對《功甫帖》辨析的兩篇文章,其中鐘銀蘭、凌利中在《“從法帖中雙鉤”——析<劉錫敕><功甫帖>墨跡鉤摹的性質》中稱,《功甫帖》墨跡本以雙鉤輪廓為基礎,與百年前就在一起、民國時又同為許漢卿舊藏的《劉錫敕》偽本鉤摹性質如出一轍;而單國霖所作的《形體極相似氣韻卻不暢——蘇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則認為,《功甫帖》中筆法存瑕疵,不合乎蘇軾筆性特點,雖然形體極其相似,然氣韻不暢,可能是因為摹寫所造成的失誤,同時,對翁方綱題跋也存在質疑。
“守方”蘇富比則以不變應萬變,措辭強硬地表示:“對三位來自世界級博物館的專家竟罕見地以個人名義對個別私人藏家購買藝術品的商業行為作出公開評論表示驚訝。蘇富比不同意各文章中的觀點,堅決認定《功甫帖》為蘇東坡的作品并將于10天內作出回應及保留所有法律權利。”
實際上,收藏界關于古代書畫真偽之爭歷來都不鮮見,即便是在鑒定大家之間,看法也不盡相同,見仁見智。既然如此,為何《功甫帖》真偽之爭卻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呢?
事實上,博物館和民間收藏長期以來各自為政、互不干涉,而《功甫帖》的出現卻捅破了這層窗戶紙。看似這是件好事——讓雙方的意見沖突明朗化,但由于古代書畫鑒定很復雜,而且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爭論最后的結果也往往是分歧依舊,各自“不服”。
而“躺著中槍”的藏家劉益謙則從事件開始時“還原一個歷史的本來面目”、“困擾與求教”,到最后“身心俱疲”。為何一幅費盡千辛萬苦、花重金從異地購回的書作卻被視為偽作、見諸報端?或許他才是這場真偽風波中最無辜且無奈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功甫帖》真偽事件的發酵本身仍存在著不少令人費解的地方:此《功甫帖》是今年9月份拍下,為什么真偽之疑恰恰在拍品即將在上海展出前曝出?通常博物館研究員不會對市場上的藏品發表看法,為何這次卻要發表看法,并且沒有在一個學術著作中發表,而是在一家晚報上刊登?拍品真假之疑發出后,各方當事人均第一時間作出詳細回應,是否有推波助瀾之嫌……
知名策展人皮力對《功甫帖》真偽之事發表的觀點頗耐人尋味:“中國書畫鑒定歷來都是毫無理性,全憑感覺。基本邏輯兩條:一,好的就是真的,差的就是假的;二,把假的說成真的說明你沒學問,把真的看成假的,就是你眼光比較嚴。”如此看來,《功甫帖》的真偽爭論似乎還要接續下去。但若能通過此事推動中國鑒賞收藏的發展,遠遠比事件本身來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