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近年來,我國對于新能源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也頒布了不少的政策法規,包括《可再生能源法》等,但這些法規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盡如人意。我國新能源發展現在還存在哪些壁壘?
答:首先,我國發展新能源是將其定位成一種“時髦的東西”,并沒有把它的地位、方向、替代作用這種共識樹立起來。總的來說經濟發展還是依靠傳統能源為主,這沒有錯,但是新能源在方向和具體的操作、政策上,仍有很大的欠缺。目前我國新能源的環境效益還沒有合理地體現出來,全世界都是在環境效益中體現新能源的競爭性,但我們國家沒有。
其次,現行的價格機制也不適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要求。比如我國火電廠的脫硫脫硝除塵工作,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但現在是利用環保政策去給電價補貼,“求”著電廠做脫硫脫硝,這個毫無道理,等于是補貼了化石能源。
實際上,我國現在對能源電力的價格政策是基于計劃經濟的成本定價,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1996年,我國的《電力法》就有規定上網電價實行“同網同質同價”,這是非常超前的。一般而言,電力只要在電力系統里面能夠運轉,那么無論是燃煤還是清潔能源,其獲得的質量都一樣,對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賣不出兩種價錢。
然而,迄今水電仍采取根據成本定價模式,不僅嚴重違反了《電力法》中有關“同網同質同價”的電價原則,而且不利于通過市場競爭降低成本。導致水電建設人為增加成本,造價不斷上漲。而光伏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不能堅持采用市場競爭的方式發現價格,這種人為核定的價格,導致了光伏電站建設一擁而上,違反了客觀規律,在一些地區造成大量棄光。
第三,《可再生能源法》和《節能發電調度辦法》等法規還未能有效落實。《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實行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即優先調度可再生發電資源。《節能發電調度辦法》也是強調這個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但是在現實中,我國大部分省(區、市)均采取由地方經委核定火電機組年度發電量計劃的模式,造成清潔能源無法優先上網,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風火發電權交易”等違法運營模式。
對于這種違規交易,我是堅決反對,憑什么要讓清潔能源花錢去買發電權?其實,這就是計劃經濟模式的局限,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這種模式阻礙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治“霾”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新能源】發展新能源要在國家對電網企業單獨定價、嚴格監管的基礎上,實行由發電方和電力用戶通過市場交易形成電力價格的市場機制,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發電的體制性障礙。
@徐州-環保:【歐盟不再支持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 歐委會在能源項目國家補貼條例草案中刪除“允許電價補貼的相關標準”條款,取而代之的是鼓勵企業間的競爭性出價,從而與去年12月指南中提出的使新能源技術面向市場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