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行

近兩年來霧霾在我國大范圍爆發,空氣污染問題已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作為發電企業,在節能減排上我們還能做哪些努力,還有哪些潛力可挖?一年來,我帶著這個問題先后到河北、山東、內蒙古等二十多個省(市、區),深入到火電企業以及煤礦、科研院所等進行了四十余次的考察調研,與相關專家溝通交流,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經過一年來的廣泛調研和縝密論證,我認為,電力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還有四大潛力可挖:
通過科技創新在清潔高效燃煤發電的關鍵領域尋求突破。這些年,電力企業積極承擔環境責任,加大投入力度,依靠技術進步與創新,加大了節能減排設施更新改造力度,各項能耗指標和排放指標持續優化。2013年,全國火電機組供電標準煤耗完成321克/千瓦時,比“十二五”初期下降了12克/千瓦時,提前實現了國家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確定目標。
與此同時,電力行業持續推進低碳綠色發展,加快電源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13年水電、核電、風電等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改革開放初期提高了6個百分點。但是,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限制,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本身隨機性、間歇性、不可調峰性等特征的約束,電力行業在未來相當長時間仍將保持以煤電為主的格局,面臨的節能減排任務也就極其艱巨。這就需要電力行業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煤炭發電和轉化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推進煤電清潔、高效、集約發展。積極采用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高效節水等先進適用技術,建設大型坑口電站和煤電基地。積極發展熱電聯產,在符合條件的大中城市適度建設大型熱電機組,在中小城市和熱負荷集中的工業園區鼓勵發展熱電冷多聯產項目。
目前,國際上發展的清潔高效煤發電技術,除超超臨界技術外,還有煤氣化技術,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技術、增壓流化床聯合循環技術、700 ℃超超臨界燃煤發電關鍵技術等。這些技術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市場需求,但是其中的一些核心技術還沒有實現國產化。這些都需要我們積極開展科技研發工作,在清潔高效燃煤發電的關鍵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依靠先進技術裝備、工藝技術,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水平。
清潔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潛力很大。2013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達到12.5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3.9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31.6%,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個百分點。
但應該看到,這一比重仍然不高。美國煤電以外的清潔能源發電比重達到70%。2012年全世界總發電量中,煤電也只占到40%左右,我國則占到了近80%。無論是資源環境約束,還是應對氣候變化,2015年實現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達到11.4%的目標,2020年實現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15%的目標,都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快清潔能源發展的步伐,大力發展水能、核能、風能等非化石能源發電技術,取得更多增量和更大份額,持續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促進能源生產方式的變革。
優化機組調度,提高清潔高效機組發電利用小時數。一般而言,能耗容量等級較高的常規燃煤機組參數高、煤耗低,而容量等級較低的常規燃煤機組則參數低、煤耗高。據統計,國內100萬千瓦級機組標準煤耗為290克/千瓦時左右,60萬千瓦級機組為310克/千瓦時左右,30萬千瓦級機組則為340克/千瓦時左右。從節能減排層面考慮,應安排大機組多發電,但實際運行情況并非如此。目前,多數地區年度發電量計劃仍然按照行政辦法分配到機組,發電運行節能減排的潛力沒有得到很好發揮,還存在60 萬千瓦與30萬千瓦等級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倒掛”現象。因此,需要大力推進經濟調度管理,深化優化運行工作,將發電量指標向節能高效清潔機組集中,充分發揮高效清潔燃煤機組在高負荷運行工況下的節能環保優勢。
加快發展特高壓輸電,實現更大范圍內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我國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強調了特高壓在“加快能源儲運設施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采用特高壓輸電技術這一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先進輸電技術,實現在更大范圍內利用西部資源優勢和煤電一體化建設,通過特高壓技術將電輸送到東部和發達地區,減少這些地區的霧霾和污染物排放。有數據顯示,通過大力發展特高壓遠距離輸電,促進清潔能源發展與輸煤輸電并舉,到2015年、2020年,僅電力行業就可以帶動東部、中部地區PM2.5污染程度分別降低27.5%與30.3%。
總之,電力行業作為能源資源加工企業和重點排放企業,將嚴格履行企業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依靠科技進步和加強內部監管,持續挖掘節能減排潛力,為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我們也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保障燃料供應、制定節能減排指標、促進電力科技創新、加強機組優化調度、促進可再生發電消納等方面,給予電力企業更多的政策支持,將有助于電力企業進一步挖掘節能減排潛力,有利于推進電力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