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魏楠

作為主要的攪局者,俄羅斯石油公司已經在東亞地區實現了一體化的整體布局。
在海參崴的名聲之下,同樣位于遠東地區的科濟米諾港在很長時間里并沒有進入世界的視野之內。隨著2009年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一期工程的正式投入運營,科濟米諾港的原油出口終端正式投入運營。短短數年時間,科濟米諾港就成為了排在新羅西斯科港和普里莫爾斯克港之后的俄羅斯第三大原油出口港。
2012年12月25日,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二期工程正式啟用。管道西起伊爾庫茨克州的泰舍特,東至科濟米諾港。這條全長4200公里的管道將會在三年之內讓科濟米諾港1600萬噸左右的原油出口量翻番。
2013年10月,中石化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了預付款出口合同備忘錄,未來10年將每年進口原油1000萬噸。
新建管道、擴大港口出口量、尋找新的買家。俄羅斯原油開始準備以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為依托在東亞地區實現更大的作為。東亞原油的市場格局開始出現變化。中日韓都開始尋覓更多的俄羅斯原油進口,中東原油在東亞的主導地位開始受到威脅。
來自俄羅斯的原油在這一地區的優勢何在?作為主要的攪局者,俄羅斯石油公司有著怎樣的謀劃和布局?
ESPO的優勢
在科濟米諾港外的廣闊海域上,10萬噸級的超級大油輪并不鮮見。“美國市場將接收35%來自科濟米諾港的石油,大約30%的原油會運至日本,其余的運至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韓國。”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總裁尼古拉·托卡列夫說。
中日韓三個東亞國家目前的主要原油進口地都是中東,但是中東地區的原油進口也有著其不可彌補的缺陷。
“以歐佩克國家為主的中東產油國在對東亞國家出口石油的長期協定往往比較固定。而俄羅斯不受限產的限制,供給更加靈活。”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乾對《能源》雜志記者說。
位于東亞的煉油廠一般通過長期購買協議采購中東原油。但是一旦市場上出現短期的巨大供需波動,煉廠的原油需求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這種時候,運輸到亞洲需要三周時間的中東原油遠水不解近渴,甚至中東產油國因為產量限制的原因不能提供額外的原油。進口路程只有四天的科濟米諾港ESPO原油(注:以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名稱“Eastern Siberian Pacific Ocean pipeline”縮寫來命名的俄羅斯混合原油)就可以彌補中東原油應對短期生產調整方面的不足。
ESPO的優勢也不止于此。現階段,科濟米諾港的原油價格是以迪拜原油價格為基礎,加上升水價格出售。盡管一度出現過與迪拜原油價格有著超過每桶3美元以上的價差。但是實際上,ESPO的主要競爭對手從來都不是中東原油。
ESPO原油是中質原油與重質和高硫原油的混合油。不同于傳統的重質俄羅斯原油,東西伯利亞原油密度為34.8度,含硫量約為0.6%;迪拜原油的密度和含硫量分別為31度和2%左右。因此,ESPO較接近低硫原油,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品種,質量優于傳統俄羅斯原油,可以作為亞太地區各種中質至重質原油的替代品,替代來自西非、中東和拉丁美洲品質類似的原油,甚至替代北美一些產量處于下滑趨勢油田的原油,例如阿拉斯加北坡油。
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這條21世紀的“西伯利亞鐵路”正在將ESPO原油的優勢逐漸放大,進而浸漫到整個東亞原油市場上。站在這一切背后的正是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
俄油東顧
俄羅斯長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俄歐之間的多次天然氣爭端也讓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始終處于閃光燈之下。也讓俄羅斯石油公司相比之下顯得更為低調。
然而俄羅斯石油公司的低調并不能掩蓋其所擁有的資產的高價值。尤其是在收購秋明BP之后,一舉超越埃克森美孚,成為世界上油氣產量最多的上市公司。
“俄羅斯石油公司通過收購秋明BP將其公司業務的觸角更多的伸向世界各地。但是從俄羅斯石油公司自身的實際行動來看,它還是更多地立足于本土的石油資源開拓市場的。”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經濟師羅佐縣對《能源》雜志記者說,“俄羅斯石油在資金、技術上并不突出,國際化的意愿也表現的并不強烈。豐富的本土資源是它最大的特點和優勢。”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俄氣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等俄羅斯主要石油公司已經將東西伯利亞以西地區主要的石油資源瓜分完畢。目前俄羅斯尚未開發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東西伯利亞地區和大陸架。而在俄羅斯現行制度下,俄羅斯石油公司在這些地區的開發占據了天然的優勢。最近幾年的時間里,俄羅斯石油公司也在不斷的加快東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力度。
以薩哈林油田為例,薩哈林油田6個項目里俄羅斯石油公司的項目占到了4個。這4個項目吸引了美國、中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能源公司參與其中。這些能源公司的參與,不僅為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勘探開發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更保障了項目投產之后的銷售市場。其中,參與薩哈林原油生產的日本企業是原油貿易公司,他們本身不擁有煉廠,但是可以按照市場價格向本國煉廠供應原油。
除了在上游的勘探開發上開始更多的吸引來自東亞或者是環太平洋國家能源公司的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俄羅斯石油公司在原油銷售上也開始加大“東傾”的力度。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總裁尼古拉·托卡列夫認為,到2015年,科技米諾港會出口超過3000萬噸來自俄羅斯石油公司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原油。
ESPO原油高于迪拜原油的價格對于俄羅斯石油公司有著很高的吸引力。未來俄羅斯如果不大幅度提升現有的2億多噸的原油產量,而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向東運輸的石油卻在增加,這意味著運往歐洲的原油將相應收縮。為了避免未來可能的短缺,波蘭等歐洲買家已經開始試圖同俄羅斯石油公司簽訂長期合同。
對于俄羅斯石油公司來說,增加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的管輸量還有另外一層重要意義:無論是中國還是日韓,從俄羅斯進口原油都會更多的以科技米諾港的價格為基準,而科茲米諾灣出口價格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俄羅斯石油公司調節出口量來影響市場的價格決定。這正是俄羅斯石油公司乃至俄羅斯國家石油戰略要達到的目的。
加上位于天津的中俄東方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俄羅斯石油公司已經在東亞地區實現了一體化的整體布局。東亞地區的原油市場原本平靜的水面即將被攪起不小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