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菊
(燕山大學 期刊社,河北 秦皇島066004)
產學研合作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模式,影響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 今年2 月2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并對京津冀協調發展提出了七點要求。當前,秦皇島產學研一體化在合作機制和成效等諸多方面尚存諸多問題。在國家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秦皇島如何抓住機遇,因地制宜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以推動秦皇島乃至京津冀經濟整體的發展成為臻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秦皇島毗鄰京津,是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也是首批14 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擁有較為豐富的教育資源,當地有燕山大學(河北省直屬重點學校)等13 家高等院校,在校學生達8 萬余人,擁有玻璃設計研究院、視聽機械研究等8 家國家部屬科研單位。
當前,秦皇島產學研合作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截至2012 年底,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吸引美英德日韓等3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通用電氣、美國鋁業和ADM 在內的諸多500強企業入駐,但就產學研合作參與實際情況來看,中小企業合作性較高并占主體地位。政府的主導的力度不夠,高校、科研院所更注重層次高、研究深入、專業性強的項目,企業更注重短時、高效并能夠解決眼前問題的項目。 各高校參與本市校企合作項目相對比例并不高。
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機械、節能和數據等產業,對研發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投資,相對更注重短期回報。就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創新性較強但后期投入較高的項目,普遍缺乏積極性。 這與當前秦皇島市本土企業發展的程度與實力密切相關。 2012 年曾被評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的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將“破解融資難題”作為2014 年的工作要點之一。[1]
除材料、節能和機械領域外。在電子、農業、環保等領域也有合作。合作層次上仍限于解決單一技術難題的單一技術合作,共建研發機構和實現儀器共享等注重社會長期收益的合作并不多。
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完善,合作深度、廣度有待提升。合作雙方信息渠道不夠暢通,哪些項目亟待研發,哪些科研項目可以轉化,全市目前缺乏一個統一、準確和高效的產學研各主體有效溝通的平臺。 就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的方向和人才貯備情況,企業信息來源有限。[2]
以系統科學的理論為基礎,秦皇島社會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產學研三方作為其中三個子系統,京津冀此外部環境構成開放復雜巨系統的環境超系統,秦皇島產學研合作、與外部環境構成良性循環,以促進其不斷健康發展具有必然性,具有理論依據。
從實際情況來看,就機遇而言,京津冀三地分工合作,極化自己產業群,為各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秦皇島產學研合作提供了基金的基礎。 同時,京津冀優質的教育科研的資源和強大的人才優勢,有助于秦皇島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產學研合作提供了必要條件。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機遇,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勢在必行。
就挑戰而言,由于經濟圈統一的市場體系仍未形成,區域內部企業尚處同質競爭,整個區域內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未建立起來,區域內的矛盾和沖突日益突出。 加速了企業件優勝略汰,對秦皇島高等教育事業也產生較大影響。 由于福利待遇、發展機遇和平臺建設等諸多因素,將加快秦皇島人才流動的步伐,京津的“人才抽水機”效應勢必更為明顯。 秦皇島作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近年來卻面臨著空氣嚴重污染尷尬處境。 2014 年1 月公布數據顯示,京津冀霧霾嚴重,空氣質量排名全部位于全國倒數,這與河北省“兩高”行業集中,產業結構偏重的現狀密切相關。 秦皇島如何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保持“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的聲譽,增加第三產業收入,而非“顧此失彼”,這將成為臻待解決的重要問題。[3]
在加快秦皇島產學研合作中的進程中,政府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規范的跨區域協同管理機制,發揮主導、引領和推動作用。 加快構筑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支撐。 對產學研合作中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供給提供政策支持。[4]各級主管部門完善產學研合作制度,積極搭建信息服務平臺,簡化服務程序、提高服務質量,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能夠及時互通有無,實現京津冀都市圈信息資源共享。 定期展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聯誼活動,政策上,鼓勵各地市高校教師、科研機構人員開展交流與互訪活動。組織專家組、教授和博士等及課題組成員,走訪企業,深入了解生產實踐活動的需求,增加橫向課題的研究范圍。
要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主要目標。 啟動產學研合作專項基金,尤其鼓勵對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低碳環保的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發展及其關鍵技術的而研發提供專項基金;加大“數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步伐,打造秦皇島經濟的亮點與特色;旅游業作為秦皇島的支柱產業之一,不斷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利用北戴河和山海關在歷史和地理上得天獨厚的優勢, 實現休閑度假旅游業的信息化發展,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支持低碳、低耗的綠色環保產業發展,注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和人才福利待遇,防止人才的“顯性”和“隱性”流失;加大對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力度,建立京津冀人才的柔性流動機制。
秦皇島當前已經邁開產學研合作的步伐。 2011 年,全國首家國家級開發區院士專家服務中心在開發區正式揭牌。秦皇島不斷加強與清華、北大、中科院、中關村海淀園等知名院所、園區的合作,加快高端項目和高端人才引進步伐。 2014 年4 月,北京理工大學又與秦皇島市人民政府簽署全面合作協議。[5]秦皇島政府在產學研合作水平的將在實踐摸索中不斷提升。
自主創新以企業為主體, 是指企業在自主創新中應成為投資主體、研發主題和應用主體。[6]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知識創新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的核心部分,增加產業創新與升級能力,可以采用產學研聯體合作、單項即期合作、風險共擔長久合作和前網后鏈等多種模式。企業要把握主動權,推動產業升級換代,創建自主品牌,準確把握市場動向。 我國技術市場仍處于產學研合作的“瓶頸期”,即“買方”市場階段,尚未達到引導大量科研產品研發的“賣方”市場階段。 廣大企業要將科研成果的研發與引進作為發展的重要戰略,加強科技創新和風險投資意識,考慮發展技術服務、金融保險、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優化支撐產業升級與創新。
一方面,秦皇島高校要按照“產學研一體化”的理念培養人才——創新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高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本地區就業市場銜接,考慮定制式培養。要具備京津冀一體的大局觀,加大高精專人才輸出力度,有的放矢,在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推進整個區經濟的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高校與科研院所要注重科技創新的推廣和科研成果的轉化。 既進行理論研究又注重“適銷對路”,將科研與市場實際需求緊密結合。 各高校要建立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對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行信息化平臺管理,推動教師科技成果、專利和研究方向與京津冀大環境需求的有序對接,實現良性循環。
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要互通有無,優化資源配置。 在京津冀大背景下,秦皇島高校要加快科研平臺搭建和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步伐。 研究人員通過訪學、項目合作和深造等多種方式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京津冀著名高校,及中科院等頂級科研院所進修、合作,增強自身學術水平,提升綜合素質等,積極組織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
[1]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2014 年工作要點[OL/DB].http://121.22.8.170:81/content.jsp?code=000358061/2014-04446&name.
[2]曹愛春.秦皇島市產學研合作創新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1):141.
[3]王秀玲.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探析與思考[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3):52-55.
[4]趙桂華.秦皇島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4):44-49.
[5]http://www.hebei.gov.cn/hebGov/846937/847826/847830/11072042/index.html[OL/DB].
[6]潘成烈.自主創新為何要以企業為主體[J].企業管理,2006(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