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華
(承德興隆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規劃發展部,河北 承德067200)
美峰家園工程位于承德市興隆縣城區,是一棟集車庫、底商、住宅為一體的17層綜合樓盤,主體為框架—剪力墻結構,東西長60米、南北寬16米,總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基礎設計為鋼筋混凝土基礎樁150根,直徑600毫米,長6米至12米。根據設計要求及地質條件和本地施工條件,協商確定采用泥漿護壁機械成孔灌注樁的施工方案。計劃工期60天,2009年3月15日開工,2009年5月13日竣工。因本工程地處山間洼地,為趕在雨季之前地上一層封頂創造有利條件,針對本工程的特點制定了詳細的技術要點和措施,經過科學組織,精心施工,嚴格把關,工程提前完工,樁基檢測合格,工程質量優良。通過這次施工,更進一步認識了其施工工藝,施工要點,質量難點控制等,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工程開工前,針對工期緊,任務重,周邊環境和地理位置不理想的實際情況,按照相關的設計和施工規范標準,制定了切合實際的技術要求及措施,為工程順利開工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1.1 認真閱讀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了解作業區內的地址、水文情況,可以預測在成孔時哪些地方容易塌孔等,以便及早預防,制訂預案。
1.2 仔細查看圖紙,進行圖紙會審,掌握圖紙對樁基基礎的技術要求。主要是樁頂(底)標高,直徑,入巖深度等。
1.3 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編制樁基施工技術方案,并向操作工人進行詳細的講解,特別是對一些重點操作步驟進行專業技術交底。
1.4 組織現場管理人員和工人學習安全、環保、文明施工的各項規定及有關文件,做到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因為施工現場地面泥濘,特別要注意臨時用電方面、鉆機是否平穩、人員行走安全等事項。
1.5 進行測量及復測,并配合監理做好驗線工作。
1.6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向供應商提供混凝土標號、水泥、外加劑等技術要求。
1.7 鋼筋、焊條進行外觀檢查,核對產品合格證及檢測報告單。
1.8 對原材料,現場及時按規定嚴格抽樣復檢,確保質量。
為了很好地貫徹落實制定的施工方案,按時或提前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我們嚴格按照如下的施工工藝和技術措施科學組織施工。
2.1 軸線定位
根據樁的軸線位置,引出每個樁的十字中心線,用小釘定在樁外的控制木樁上,然后按樁孔和護筒直徑放出灰線。
2.2 泥漿制作
采用當地的粘土制作,充分攪拌,去除雜質,進入儲漿池備用,泥漿比重控制在1.3左右。泥漿質量設專人管理控制,根據土質情況及時調整,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護壁成孔質量。
2.3 成孔
首先按灰線挖1米深的孔,埋設鋼板護筒,護筒高1.2米,出地面200毫米左右,調整護筒位置準確,誤差不大于20毫米,四周用粘土填實。鉆機平穩就位,保證工作時不傾斜、位移。開孔時應低錘密擊,因地基為砂卵石,泥漿比重控制在1.4,沖擊時添些粘土和碎石塊,反復沖擊造壁,成孔5米左右時,檢查軸線位置。繼續打樁,直到成孔完畢,按要求清渣,留取巖石樣本。
2.4 鋼筋籠制作方法
采用加強箍成型法。加強箍設于主筋內側,制作時按設計位置做好加強箍,并標明主筋位置,主筋上標明加強箍位置。焊接時以加強箍上的任一筋標記對準主筋中部的加強箍標記,扶正加強箍,并校正加強箍與主筋垂直后,轉動骨架,將其余主筋逐根按上法焊好,然后在模具支架上套入螺旋筋并綁扎牢固。
2.5 鋼筋籠制作質量要求如下
2.5.1 制作前鋼筋要除銹整直,加工尺寸嚴格按樁配筋。
2.5.2 主筋采用雙面焊,幫條長度為5d,并保證主筋接頭互相錯開,同一截面的接頭數量不多于主筋總數的50%,兩個接頭的間距應大于50cm。
2.5.3 鋼筋籠制作質量控制如下:主筋間距±10mm、箍筋間距±20mm、籠徑±10mm、籠長±100mm。鋼筋籠在制作好后的運輸過程中,掛鉤應在焊有箍筋的主筋上。分類放置時,應避免重疊堆置,鋼筋籠變形時予以調整,合格后方可使用。
2.6 鋼筋籠的吊放注意事項
2.6.1 驗收合格后的鋼筋籠方能進行吊裝;對應每一根樁校驗鋼筋籠,防止混用。
2.6.2 鋼筋籠吊裝就位時設專人指揮。起吊時,要求司機操作準確、平穩,對準樁位。孔口設專人扶著鋼筋籠,防止下放的時候鋼筋籠刮擦孔壁。
2.6.3 鋼筋籠入孔后,要檢查是否居中,位置是否正確,直至設計標高,允許偏差±100mm。為防止鋼筋籠位移,鋼筋籠上口與護筒用短鋼筋焊牢,防止澆注混凝土時位移。
2.7 灌注水下混凝土
2.7.1 灌注水下混凝土采用導管法施工,導管是導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通道,因此選擇合適的導管才能保證灌注混凝土的順利進行。導管直徑為25cm,并應使導管(包括法蘭盤的直徑)與骨架內徑周圍留有必要的間距,以便導管自由拔出。導管內壁要求光滑,內徑一致,兩端焊有法蘭盤,導管組裝時接頭必須密合不漏水。在第一次使用前進行預拼裝和試壓。按照灌注時需用長度,事先在平整的場地上拼裝好,經檢查導管直順,接頭嚴密不漏水,管內光滑試球暢通無阻,最后作漏水試驗,觀察無漏水現象方可使用。
2.7.2 使用的混凝土止水球或木球膠墊大小要合適(大于導管內徑1cm),安裝要正確,不能漏漿。止水球安裝在導管內水面以上約20cm處。在試壓好的導管表面用磁漆標出0.5m一格的連續標尺,并注明導管全長尺度,以便灌注混凝土時掌握提升高度及埋入深度。
2.7.3 導管吊入鉆孔中的深度應使導管下口與鉆孔底留有30~40cm的距離,以便灌注混凝土時木球能沖出導管。
2.7.4 導管上的漏斗箱應有一定的高度,保證漏斗內的混凝土的頂面高出孔中水位以上的距離,對清水護壁為3~4cm,在泥漿護壁時應酌量提高。
2.7.5 配制水下混凝土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為防止灌注時發生卡管和露筋事故,使用的石料不宜過大,粗骨料的最大粒徑應小于鋼筋凈距的1/4;為了保證混凝土的灌注質量,混凝土每立方米水泥用量不低于350kg,使用的混凝土強度應比設計要求提高20%。為使混凝土有足夠的流動性,混凝土坍落度可采用16~20cm,如在鋼筋密集處使用小口徑導管輸送混凝土時,坍落度可增至22cm。拌和時應嚴格控制水量,拌和時間不少于2分鐘。
2.7.6 灌注水下混凝土時,開始第一次灌注是否能成功地用混凝土將導管內水壓出,并順利地埋住導管口形成導管中混凝土與樁孔中的護壁漿的隔離,是決定灌注水下混凝土成敗的關鍵,因此在開始灌注混凝土時應注意以下事項:先用一盤砂漿(即將配比中石子抽出)灌入止水球或特別活門上方,然后再將已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漏斗,避免混凝土在儲備過程中將出口堵塞。為保證有相當數量的混凝土能將導管下部埋置起來,阻止水侵入導管,并保證灌注混凝土后能提升一節(1~1.5m)導管,使導管下口埋在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少于1m,除漏斗中混凝土儲備夠量外,還要有三四輛小車儲備,剪球后混凝土下砸,孔口翻漿待漏斗中混凝土快漏完時,及時灌注儲備在小車上的混凝土。
2.7.7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時,應做好孔深和導管在混凝土中的埋置深度的測量記錄。
2.7.8 當導管下口埋置深度到3m左右。或導管中混凝土下不去時,應立即提升導管。提升導管要求及時準確,混凝土埋置深度不宜太深,以免增加提升困難,提升時亦不宜過快,提升后導管的埋置深度不宜少于1m。
2.7.9 提升導管時先將頂上漏斗挪開,使導管能自由上提。拆下一節后再安上漏斗繼續灌注混凝土。因此每次提升高度應與漏斗口標高相符。施工時可備幾個長度不等的大小頭鐵管,在提升導管時調節使用。
2.7.10 混凝土灌注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導管位置居中。提升導管時安排專人撐握,不使傾斜、位移及將骨架鋼筋掛住。如發現骨架上升時,應立即停止提升導管,使導管降落,并用力搖動使與骨架脫開。混凝土必須連續灌注,并掌握邊灌注混凝土邊提升和拆除上節導管,使混凝土經常處于流動狀態。混凝土灌注到樁孔上部5m以內時,可不再提升導管,直到應灌注的標高或出水面層后一次拔出。灌注混凝土時應擴大系數備料,如發生混凝土數量與灌注高度出入很大時,要及時研究處理。
2.7.11 灌注水下混凝土過程中,設專人排除漫出之水,防止坍孔。灌注混凝土樁未達到設計強度70%時,不得承受荷載,更不得在同一墩臺上相鄰位進行鉆孔作業。除按規定采取快速脫模外一般灌注混凝土3天后,方可拆除護筒。
2.7.12 混凝土灌注做好記錄。灌入鉆孔的混凝土至少要留取3個試塊,供作抗壓強度試驗。
3.1 工程地處居民小區,鉆孔和澆筑混凝土盡量在白天,早6點至午12點,下午1點半至晚10點施工,不擾民。夜間施工要提前申請并爭得居民的同意。
3.2 運輸混凝土的車輛要密閉,灑落的混凝土及時清理,車輛離開工地時,要清理車胎上的泥土,避免帶到公路上。廢棄的泥漿排到西北角的泥漿沉淀池里,不得讓其任意流淌。施工場地的材料擺放整齊,垃圾隨產隨清,做到場地整潔。
通過此技術的應用,成功地解決了施工場地窄小無法實施預制樁的施工工藝,成效顯著。工程于2009年5月3日完工,提前10天工期完成了任務;工程質量優良;施工無傷亡,無安全等級事故;文明施工獲市級樣板工地。受到業主和主管部門的好評,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