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艷
(新鄉醫學院 圖書館,河南 新鄉453003)
圖書館事業是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和保障。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更新,建立完善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成為國際上通行的公共服務模式。 做好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的建設,是確保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平等使用公共文化資源的有效途徑。
圖書館網絡的思想意識及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活動可以追溯到100 多年以前,但直到20 世紀60 年代后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圖書館網絡才具有了實體的概念。 電子計算機網絡和圖書館現代化網絡是緊密聯系的。 圖書館網絡是把區域、跨區域和跨國的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通過通訊線路連接而形成的廣域網。
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的構建,不得不先明確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的概念。 而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的概念,涵蓋到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方方面面,從服務組織、服務模式、服務效能,到服務標準、服務溝通等方面,都應進行系統的體系建設。 除此之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不斷普及,圖書館建設從傳統的借閱模式向以網絡數字化為依托的新型圖書館模式轉化將是必由之路。而這一切的發展的變化, 必將對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的建設提出更全面、更系統的要求。
圖書館網絡建設是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 在一個網狀的資源庫中,可以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達到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因此,圖書館網絡的建設,是一個圖書館資源共享、一個城市資源共享、甚至一個國家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有利于知識的交流與融合,對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都有深刻的影響。
圖書館網絡服務的建設, 可以有效推進讀者搜索書刊的速度,使圖書館服務更便捷化、現代化,與時代的發展節奏相適應,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及服務水平。將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與圖書館服務事業相結合,將會大大提升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速度,從而為社會的精神文化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把圖書館服務納入網絡服務體系后,將加快圖書館資源的更新速度及獲取新信息的速度,從而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有效更新圖書館的資源。同時,各館之間、各地之間的交流會更便捷、更迅速,使得圖書資源的更新和發展也能取得更大程度的發展。
我國圖書館網絡出現在20 世紀50 年代中期。 當時,新建的圖書館很多,但是管理人員短缺,文獻處理技術也相對落后。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各地的主要圖書館便承擔起為其他館培訓干部和傳授技術等工作,形成按一定體系組合起來的圖書館群,出現了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為中心的科學院系統、高教部所屬高等學校系統、文化部下屬公共圖書館系統的三大協作網絡。 到了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我國已有各種協作網絡近百個。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圖書館現代化網絡建設開始起步。
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圖書館事業的地域發展明顯呈不均衡發展的態勢,圖書館資源比較完備的城市先是北上廣類一線城市,其次是香港澳門地區,廣東、江蘇、浙江、湖南等地,而西部地區的圖書館資源則比較貧乏,令人憂心。同樣地,圖書館資源的匱乏也會導致圖書館網絡服務體系的滯后與不完善,因此,在圖書館資源及網絡服務方面,國內均存在明顯不均衡的現象。 這種情況的出現,與該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程度,以及高校分布、人才、學科等因素也是息息相關的。 面對這種不均衡的現象,國家需要解決的不僅是圖書館資源的均衡分配問題,更是文化資源的均衡配置,經濟發展的分布,以及知識重視程度等諸多因素的考量。
網絡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上的運用使讀者的思維有了很大的改變,成為讀者不可缺少的一種搜索讀物和閱讀的方式,也使得讀者對網絡平臺建設的期望與日俱增。 圖書館網絡服務除了傳遞豐富的信息,具備必要的功能外,還應當提供優質的服務,保持與時俱進,滿足讀者個性化的需求。然而,大部分圖書館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的相對遲滯,不僅體現在行動上,在信息內容與技術化方面也明顯落后。功能不強,交互性差,個性化服務不夠,信息共享和利用不理想,不能給讀者良好的網絡環境, 讀者需求與網站整體建設存在一定的差距; 讀者沒有信息反饋的渠道,這種單向式的信息傳遞導致了信息互動效果不彰。 當讀者和圖書館依存關系建立得不夠,讀者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足時,就會影響讀者對圖書館的興趣和熱情。 總之,圖書館網絡信息平臺從總體上來看搭建得不盡完善。
我國圖書館之間,以及信息部分的管理都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聯系,在這種條塊分割體制下,實行全面合作及推行網絡化,實現數字圖書館計劃是十分困難的事情,這種狀況必然會導致我國數字圖書館及圖書館網絡服務的發展缺乏全局性、協作性,造成人力分散、經費不足及重復浪費等問題。
圖書館網絡服務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發展前景的問題了,數字圖書館在美國被認為是“國家級挑戰(national challenge)”,被置于NII(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高度上全盤考慮。因此,我國也應及時加大對圖書館事業的政策支持與經費支持,激發產業界對圖書館網絡服務技術的開發熱情,帶動整個圖書館行業先進性的發展,提高整個社會的知識存儲水平及知識文化水平。
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而形成城鄉覆蓋的圖書館網絡服務體系,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大政府投入是從根本上改善圖書館資源不均衡現狀的關鍵。 就中、西部而言,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大多數公共圖書館甚至難以保障最基本的辦館經費,對于圖書館網絡技術的投入更是捉襟見肘;貧困地區的公共圖書館辦館經費來源一般以人員經費為主,“人吃書”的現象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各級公共圖書館的業務費、設備費普遍未進入正常列支項目,或實際費用按館員人數計算,數額少得可憐。因此,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下,探索公共圖書館網絡服務事業的發展,不能不高度重視經費來源的有效保障機制。因此,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加強中央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圖書館資源均衡發展,圖書館網絡技術迅速普及的基礎保障。
圖書館網絡服務技術之所以發展緩慢, 各地發展情況良莠不齊,主要是因為圖書館網絡服務技術的培訓與普及工作還沒有做到位,很多地方存在硬件達標,但技術跟不上的現象,因此,加強圖書館網絡服務技術的培訓和普及,增強圖書館管理人員的網絡服務意識,增強讀者利用圖書館網絡帶給自己更便捷服務的意識都有待加強。
加強文獻資源的網絡共建和共享。圖書館必須克服以往對文獻資源的保守管理、形式管理和本位管理的思想,通力合作豐富文獻的收藏,以網絡化建設為主,形成一個完整的文獻信息共享資源體系。
圖書館網絡服務體系是一項很強大的整體性系統工程, 因此,需要各館之間,各地之間,甚至各行業間的持續交流與合作,美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走的共同協作路線是值得借鑒的經驗。與高校聯合獲得技術上的巨大支持,與企業聯合獲得資金上的較大優勢,與地方政府結合獲得政策上的支持,因此,圖書館界在推進圖書館建設的同時,若單憑支付投入或圖書館自身的資金力量來完成將是一項很難完成的艱巨任務,因此,圖書館在認識到自身作為網絡技術革新主力軍的同時,也應發展利用好圖書館或科研團體形成的聯盟, 主動與信息技術界、企業界、高校管理界等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廣泛吸收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共同開展試驗。
[1]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Z].2007-02-15.
[2]聶政.圖書館與文化建設[J].圖書館論壇,2005(01):33-35.
[3]深植沃土始芬芳[N].中國文化報,2006-02-28.
[4]于良芝.為了普遍均等的圖書館服務:評蘇州圖書館的分館建設[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7(03):18-19.
[5]邱冠華.2007 蘇州峰會“圖書館服務網絡模式構建”議題說明[Z].2007-08-10.
[6]楊泉蘭.我國圖書館網絡建設分析與模式探討[J].
[7]王學熙.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對策[EB/OL].2008-03-16.
[8]陳超,王漢棟.芻議國際大都市圖書館指標體系的構建[J].圖書情報工作,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