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妍
(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學工處,湖北 武漢430070)
當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已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軟實力”,使學生掌握一定技能的同時, 也培養其樂觀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好的發揮個人的潛能。與這一時代特征相對應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 從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來看,可以說他們的身心發展處于未完全成熟的時期,自我調控能力相對較弱,當面對復雜的自身問題與社會壓力時,容易出現強烈的心理沖突和心理壓力,導致心理問題,從而給正常的學習、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也影響著校園的安全和穩定。因此,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基本任務。本文試圖探討當前高職大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并分析其成因,以期對如何進行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為了在實際工作中突出重點,教育者需要把握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根據從事高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以及筆者從學生工作中接觸的第一手資料來看,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2]:
健康的自我意識是指人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既不妄自菲薄,過分自卑,也不目空一切,不切實際的自大。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主要體現在缺乏自信,不能悅納自己,使得很多學生過得迷茫而缺少奮斗目標,情緒體驗消極。 過度消極的自我體驗會給當事人帶來嚴重適應不良,使其難以完成正常的學業,在人際交往中也出現問題。筆者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該學生經常逃課,有強烈的厭學情緒,被請家長。接觸時發現其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有抑郁傾向,要求休學,后家長來校為其辦理了休學手續。
善于覺察情緒、善于調控情緒、維持穩定而積極的情緒狀態是一個人心理健康重要的表現。 在高職學生中,通常容易出現的情緒問題有:自卑、焦慮、抑郁、憤怒。自卑感是對自己不滿、否定的情感,如前所述,與一個人不能客觀的認識自我有關。 焦慮是一種模糊的緊張和不安的負性情緒,在學生中,常引起的焦慮原因有入校適應問題、考試問題、社會壓力問題等,長期處在焦慮情緒中會影響一個人應對現實的能力。 抑郁通常發生在遭遇挫折之后,在抑郁狀態下,個體的心情低落、悲觀、失望,對生活失去熱情和動力,長期處在抑郁情緒中有引發抑郁癥的危險。 憤怒是一種激烈的情緒狀態,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使矛盾升級,引發人際沖突,可能造成傷害性的結果。如果學生能學會一些情緒管理的知識,對他們維持健康的情緒狀態很有幫助。
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為個體帶來諸多益處,如它能促進大學生全面而客觀的認識自我,使人更多的體驗到積極情緒,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有更多的社會支持幫助其度過難關。 但由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人際關系問題是大學生一個常見的心理困擾。 有的沒有自信心,不敢和他人交往;有的因為個性上自我中心,不能體察他人的需要而交不到朋友;也有的缺乏基本的社交態度與技巧妨礙了良好人際交往圈的形成。 當人際關系出現緊張或不協調時,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痛苦。 筆者的一位來訪者主要困擾就是人際關系問題,這一問題使其體驗到孤獨、憂郁、挫敗等負面情感,大大降低了其應對現實的能力。 在輔導中發現,該來訪者主要問題在于自卑導致的人際交往敏感。 工作重點就是提升其積極的自我,并提高其人際交往技巧。
由于我國性教育的缺乏,學生從正規渠道了解到青春期發展必備的生理知識十分有限, 使得不少學生為一些正常的生理現象所困擾。另一方面,學生生理發育超前而心理成熟滯后,受社會不良風氣和性道德的下滑影響,很多學生的性體驗提前,未婚性行為增多。由于缺乏必要的價值引導,在性問題上缺乏責任感,加之不懂得性生理保護,往往會帶來很多傷害,尤其是女生。 還有的是成長過程中遭遇過嚴重性創傷的學生,在大學階段,隨著與異性交往的增多以及個體性意識的增強,塵封的創傷會浮出水面,帶來嚴重困擾。如我校曾邀請了省婦幼保健醫院的專家來校為女生講座生理健康知識,活動過后不久就有學生找到我,訴說心中極大的恐懼,其糾結點就是成長中的性創傷。我在學生工作中也針對性的對女生進行性心理知識的講座,并引導積極健康的性價值觀。可以看出,學生對這類知識十分渴求,而這對她們健康成長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
心理問題的產生也有原因可循,而且對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們采取措施進行引導和干預。盡管有很多因素造成人在特定階段出現心理問題,但概括言之,主要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自身因素。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變革,社會競爭加劇,我國社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新的社會環境對青年學生的心理影響越來越大。 對農村學生來說,他們承受父輩的期望往往很高,但現實中有很多的限制使他們的夢想難以實現, 很多學生帶著很深的挫敗感踏入了高職學院的校門,又不能迅速的重新定位自己,必然影響其在大學期間的適應。 而且,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很多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無所適從,處在長期的心理壓力中。生存的壓力已經傳遞到象牙塔里,大學生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起點,在家庭中,個體從父母對待他的態度,給予的愛和包容獲得生命的力量。遺憾的是,家庭并不總是提供愛與溫暖,很多心靈傷害正是家庭帶來的。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這些因素有:家庭關系緊張,父母關系 親子關系不和諧,家庭氣氛淡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專制粗暴、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3]。 在高職學生中,存在不良家庭因素占相當比重。 這些不良家庭因素增加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
從高職學生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這個時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即個體自我意識增強,開始思考自我的問題,如“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這樣的人生問題。 而自我探索的道路對青年人來說充滿艱難,其中不可避免出現心理沖突和矛盾。從個體差異來看,同樣的不利因素,有人能超越困境,有人遭受傷害,其實是個體心理承受力不同,應對能力不同。
針對以上表現和分析,高職教育工作者在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體現出針對性,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生活特點,在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的各個主題下展開工作,包括開展心理健康常規課程、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等。 簡言之,教育工作者應充分了解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存在的心理問題,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為社會培養健全人格的職業人才。
[1]江光榮,主編,選擇與成長[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冉超風,黃天貴,主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長[M].科學出版社,2008.
[3]王立新.論高職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