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本
(大田縣上京初級中學,福建 大田366100)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許多概念、原理、規律等都是通過實驗發現的,僅七年級上(北師大版)生物新教材安排了34 個教學活動,其中單純的觀察實驗11 個,探究9 個,討論交流6 個,解剖3 個,驗證2 個,實際操作、研究計算、設計各1 個。這充分體現新《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的“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所以要想學好生物,不重視實驗是不行的。同時,實驗對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生物教師如何上好實驗課,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關鍵。 在實踐教學中我有以下初淺認識:
只有讓每個學生弄清了每個實驗的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實驗目的和每個實驗的全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入實驗室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 同時對于難度較大的實驗,教師要事先進行實驗難點和要點的講解,以使學生掌握要領,使實驗達到預期目的。如制作臨時裝片,練習使用顯微鏡,對初中一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事先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時培養好骨干,再由這些骨干學生去輔導帶動其他同學做好實驗,在練習使用顯微鏡時,就要特別強調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領。 如順時針調節粗準焦螺旋時,使鏡筒緩慢向下,這時頭應向左側偏下,眼光與裝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別注意物鏡下降的位置,當物鏡靠近裝片時停止。 這時用左眼從目鏡觀察,同時右眼也要睜開,用右手逆時針方向轉動調節輪,使鏡筒慢慢上升,直到對準焦點,看清物像為止。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來回調節,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萬不能違反操作規程,下降鏡筒時,一定要從旁注視物鏡,防止物鏡碰到蓋玻上,損壞玻片標本和物鏡。教師也可以用兩臺顯微鏡示范,一臺是已經對好光了的,另一臺則是已找到標本清晰圖像的,讓學生觀察后做模仿。
七年級上(北師大版)生物新教材,其中單純的觀察實驗11 個,占全部學生實驗的32.4%,而且觀察貫穿于全部實驗中。 觀察實際上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知覺,即主動使用感覺器官去看、去聽、去觸摸的能力。 人類的各種探究活動都是從觀察入手的,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希爾為了弄清蜈蚣產卵,常常一整天蹲在田野里,為了觀察蟑螂活動,不顧蚊蟲的叮咬,憑著對多種昆蟲細致入微的觀察,寫出了聞名于世的《昆蟲記》。 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教師按觀察計劃指導學生明確觀察對象和內容.如講莖的輸導作用時, “水分和無機鹽是由導管由下向上運輸的”。 我是這樣做的,課前布置學生剪取一些小段樹枝,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各組分別對自己的材料作不同處理:(1)將枝條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2)將環割部分樹皮的枝條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3)將除去葉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4)將枝條倒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 上課時,讓學生先對比觀察不同處理枝條的外觀,并切開莖觀察莖內部顏色變化,提出啟發性問題:(1)莖的顏色是否發生變化? 發生變化的位置? (2)正常枝條、環割枝條、除去葉的枝條、倒插枝條現象是否相同?分析產生原因的可能因素。 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并通過對親自動手制作的實驗材料觀察到的現象,各抒己見,得出結論。 教師只要稍做歸納,就能達到突破教學難點,鞏固學生知識的目的。
如“觀察芽的結構”可分四步進行:(1)用放大鏡觀察芽體表面包被物的形體結構;(2) 由外到里一層層剝離芽的包被物觀用放大鏡觀察;(3)用低倍鏡觀察芽縱切片標本,認識芽的各部分結構;(4)將葉芽的結構與枝條各部分加以比較,推測葉芽是怎樣發育成枝條
教師要按程序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不論是觀察切片、標本、實物、掛圖或模型等都應由表及里、由整體到局部.例如,觀察根的結構程序應該是:先用肉眼觀察學生自已所采到的各種根,再由根前端的根毛,找到根尖.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縱切片,按順序找到根冠、生長點、伸長區、根毛區4 部分,最后轉入觀察每個部分細胞結構特征,把結構與功能有機地聯系起來。
七年級上(北師大版)生物新教材,其中探究實驗9 個,占全部學生實驗的26.5%。 把“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這節課作為探究引申,課前圍繞新知識提出一些問題。根據鼠婦的生活環境作出假設: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可能是什么?設計一個什么樣的實驗來驗證我們所作出的假設呢?怎樣驗證水分對鼠婦分布的影響(啟發、引導)?光對鼠婦的分布有什么影響呢?先讓學生充分去討論,根據討論的結果,自己去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看法。 可能的因素是光、水分、人、溫度、食物;在實驗設計中,用小紙盒,一邊放干土,一邊放濕土,蓋上盒蓋每隔一分鐘觀察一下結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學到了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更重要是加深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認識到探究注重結論更注重過程。
在探索性實驗過程中,往往還會出現實驗材料、結論等與課本內容不符的情況,那么此時教師做為教學的主導,在處理問題時要有靈活性,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觀察的結果,不要簡單地下結論,而應指導學生脫離教材的束縛,尊重事實,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并從中找到實踐與理論出現差距的原因。 在做“探究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的實驗時,學生得出:剝皮蘿卜和不剝皮蘿卜失水和吸水不一樣;黃瓜與蘿卜在同一濃度失水和吸水不一樣;同一重量不同表面積的黃瓜失水和吸水不一樣;失水不與濃度成正比。 從而更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新教材實驗教學共6 個“討論交流”以及大量分組實驗,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能力更倡導合作性學習方式。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知識、習慣、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因此應合理搭配,使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得到更大的進步, 同時也使實驗能力相對弱的同學,得到及時的輔導和幫助,獲得鍛煉與提高。促進實驗小組協作性的形成,合理組合實驗小組并定期交流, 充分發揮實驗小組對實驗教學的作用。這有助于集體主義、科學精神和情感等的培養,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例如在“花的結構”觀察實驗中,我們以羊蹄甲花為材料,要求學生各小組解剖花各部分構造并粘貼在表格上,寫上各部分名稱、功能等有關內容,學生開展小組比賽,激發了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
新教材實驗教學最大特點提倡實驗材料 “無血”, 重視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積極的情感能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新教材實驗教學提倡實驗材料降低成本,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厲行節約。 例如我們在課外實驗中要求學生以飲料瓶等稍作加工后栽培植物;收集動物圖片培養學生對動物的情感;做動物實驗要求不得致死動物,實驗后回收動物放歸大自然;在室外進行綠化調查等活動強調愛護生物資源、保護環境。
[1]楊善祿,主編.中學生物教師教學基本功講座[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皓兮,葉佩珉,主編.中學生物教學指導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
[3]祁乃成,主編.特級教師談學習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