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 陳 軍
生態文明融入新型城鎮化過程的實現形式和長效機制
貴州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 陳 軍
要破解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城鎮化的質量,需要生態文明理念和思想的指導。只有將生態文明融入到城鎮化的過程中,才能使城鎮化過程向著健康城鎮化、生態城鎮化以及可持續城鎮化發展。城鎮化過程牢固樹立生態保護意識、優先規劃空間格局、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健康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融入新型城鎮化過程的重要實現形式。同時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長效機制。
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實現形式;長效機制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強調“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把生態文明作為執政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全社會推行,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供思想理論武器和指導。這也為我們如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提供了方向和理論指導。因此,能否把生態文明真正融入到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全過程中,不僅關系城鎮化能否可持續發展,更關系我們國家能否實現穩定、健康和持續的發展。
城鎮化的實質就是伴隨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從而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城鎮化的方向和路徑成為其最終能否可持續的關鍵。而決定城鎮化方向和路徑的則是以什么樣的理念來作為指導。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和文明形態,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張建設以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將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不僅具有理論上的意義,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它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和方法論。
首先,在價值理念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努力構建城鎮的生態文化、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態意識、倡導社會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牢固樹立。
其次,在社會實踐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在資源的利用、環境的保護、社會的和諧等方面做到合理和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要求城鎮化從一個區域整體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強調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功能協調互補,注重地區各自的主體功能的發揮。同時,要對城鎮內部進行合理的功能規劃,必須使城鎮內部的交換從開放的、直線的、單通道的模式變成一個閉路的、多循環的、仿生的模式。使得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鎮之間既有交換的外循環,也有交換的內循環,甚至還有微循環。
最后,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同樣城鎮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因此將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不能只看當前,要看得更加長遠。生態文明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進步,所以認識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必須要有辯證的觀點、歷史的觀點和與時俱進的觀點。要實現這兩個歷史過程的同步協調發展。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和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而且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出現的矛盾也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多樣,這就更加需要用發展的歷史觀來認識生態文明指導下的城鎮化規律和內涵。
將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中關鍵的因素是人的行為,而指導人的行為的是人的觀念意識。因此,只有形成普遍的生態保護意識,生態文明的理念觀點才能切實地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體現。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著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和傳統,例如《呂氏春秋》的《十二紀》在系統地介紹一年十二個月的天象規律、物候特征、生產程序以及應當分別注意的諸多事項時,其中就有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孟春之月禁止伐樹、不毀壞鳥巢、不殺害懷孕的動物和幼小動物、不取禽類的卵;仲春之月禁止破壞水源、禁止焚燒山林;季春之月禁止用弓箭、網羅、毒藥等各種形式獵殺禽獸,不伐取桑樹和柘樹;孟夏之月不進行大規模的圍獵;仲夏之月不燒炭;季夏之月禁止砍伐山林等。雖然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還處于蒙昧的狀態,但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生態保護意識是遵循著自然發展規律的。可是,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入以及對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強,這樣的生態保護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確、科學的生態保護意識是保證生態文明真正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重要前提。
城鎮化的推進必然是要依托于特定的土地空間,特定的土地空間有其特定的資源稟賦和自然屬性,它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因素。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必然要求根據土地空間的自然屬性和自身特點,優先規劃土地空間的格局,做到合理開發和有序開發。規劃空間格局重點是優化土地空間結構和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效率,從占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土地空間結構為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逐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城市居住空間、公共設施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壓縮工礦建設空間和農村居住空間。從宏觀上來看,空間格局需要從國家級和省級兩個層面來系統規劃,既要從國家的全局著眼,也要從地方的優勢和劣勢著眼,避免空間格局的凌亂無序。從微觀上來看,要按照主體功能的要求進行規劃,土地空間可以分為城鎮化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城鎮化地區主要支持經濟和人口的集聚,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支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生態功能區主要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以增強生態產品生產力。
城鎮化過程既表現為人口的聚集,也表現為產業的聚集。兩者的關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產業的聚集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進入城鎮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集中,又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然而,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既關系到產業本身能否持續發展,又關系到城鎮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的動力。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通過新型工業化來促進城鎮化良性發展,并通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化和生態經濟、特色產業,探索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要推進產業的生態轉型,城鎮化需要以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生產與生態相互之間的聯動和促進。要在弄清資源和市場、機會和風險的前提下規劃和建設新興園區、新興產業、新型社區和新型城鎮。以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推進環境友好型消費,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來實現綠色發展。以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推進資源節約型消費,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來實現循環發展。以改善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增加碳匯等措施促進低碳發展。
生態文明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而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即城鎮是為人的聚集和發展提供場所,因此城鎮化就需要圍繞著人的全面發展來展開。不僅要給城鎮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質產品,還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以及生態產品。要建設包容性城鎮,強調城鎮發展在經濟、社會、治理、文化等領域的均衡與統一,強調城鎮發展過程公平與效率的內在一致,強調城鎮不同主體發展權利的同質均等性。城鎮化作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物,既能提高人的生產效率,又能為人類提升生活質量和水平創造更優越的條件。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的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得到增強,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生態環境持續得到改善,城鎮運行效率會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會更加舒適便捷,精神文化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以生態文明為指導的城鎮化就是要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實現基本的社會福利保障,滿足人們的物質、精神和環境等的多元化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需要通過生態文化這個載體在人類社會中傳承,而城鎮化過程是培育健康生態文化的重要途徑。生態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正確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價值,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實現人們思維方式的生態轉型;科學地協調好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整體平衡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一種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這種健康生態文化包括:(1)在生產領域,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采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技術,建立循環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2)在消費領域,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形成崇尚節約的新風尚,養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和個人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合理消費行為。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需要全社會培養健康的生態文化素質,要從物質、行為、制度和精神四個層面培育完整的生態文化體系和傳統。并通過長期的教育和傳承,促進生態文明利用生態文化這個載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城鎮化過程,從而為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我國的城鎮化過程正處在諾瑟姆曲線的加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注重城鎮化的質量成為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要破解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城鎮化的質量,需要生態文明理念和思想的指導。只有將生態文明融入到城鎮化的過程中,才能使城鎮化過程向著健康城鎮化、生態城鎮化以及可持續城鎮化發展。為此,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長效機制。
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存在于特定的土地空間。而土地空間必有一種主體功能。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城鎮發展空間(馬凱,2011)。因此,要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從全局出發,注重地區之間的差異性,著力發揮地區的優勢發展潛力,科學地制定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規劃,形成生態良好、功能定位準確、產業布局合理、區位優勢凸顯的城鎮化格局。
國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實踐都表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來,都要在生產方式轉型上做好文章。我們國家城鎮化進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這些實踐經驗給了我們少走彎路的啟示。因此,我們的城鎮化首先在產業結構上要注重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承載力范圍內適度發展各類產業,形成符合“標準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結構、合理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其次要節約集約使用各種資源。破解后發發展的資源約束是關鍵的課題,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對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礦產資源要制定合理的開發強度,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手段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后要推進城鎮生產方式的綠色、循環和低碳化轉型。各類產業要按照“兩型”社會的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的轉型,徹底拋棄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實現循環發展,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原則實現低碳發展。
健全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農民的市民轉化,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以社保、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為突破口,為農民提供基本社會福利,切實解決農民工實際生活困難,對進城農民給予充分的身份認同。同時,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基本消除城鄉的二元化結構。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努力使城鎮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加快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改善農業轉移人口子女的教育機會公平。構建適合農業轉移人口特點的醫療、住房及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鎮化的過程要圍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創造公平公正社會環境、保證就業、提供社會保障、改善生活環境、完善城鎮設施等諸多方面加強城鎮綜合服務功能的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根本,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通過改革創新和制度創新,可持續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那么,城鎮化過程通過培育健康的生態文化,不僅可以滿足城鎮居民的精神需求,還能夠有利于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首先是加大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通過各種宣傳手段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能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其次是要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載體建設,為生態文化的傳播提供渠道和途徑。最后是通過發展生態文化產業,選擇以普惠性為主,以定向性為輔的發展模式,向公眾和社會提供生態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形成可以永續傳承的生態文化。
由于各地區資源環境稟賦不同,承載的生態功能不同,因此在各區域實現城鎮化的途徑也會存在差異。對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應發揮其經濟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等優勢,實現人口聚集和經濟聚集的主體功能。同時,對于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應發揮其土地生產力較高、生態涵養較好的優勢,實現主產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主體功能。建立以生態補償機制為主,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為輔的經濟手段,消弭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實現不同區域的經濟互補和環境互補,推動不同區域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財政金融渠道作為城鎮化重要的資金來源,關系到城鎮化能否健康有序的向生態文明的方向推進。因此,只有建立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城鎮化的財政金融政策,城鎮化才能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強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和義務。其次要構建合理的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中央財政在轉移支付中對義務教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幫助地方建立基層政府基本財力保障制度,增強限制開發區域基層政府實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和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能力,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中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再次要建立有利于構建合理地區產業結構的財政金融引導機制,財政政策要著眼于支持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潛力,推進產業特色化發展,利用財政政策杠桿有效引導城際間產業分工與協調。最后要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寬城鎮化過程中的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發揮地方金融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適合城鎮化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相互協調發展,成為城鎮化進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就要建立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的考評激勵機制,要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不僅要提高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更要強化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不同的考核目標,加大生態文明相關指標在城鎮化考評中的權重。通過科學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走一條體現生態文明的城鎮化道路。
[1]陳強:《美國小城鎮的特點和啟示》,載于《學術界》2000年第2期。
[2]方立天:《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3]江澤慧:《弘揚生態文化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載于《人民日報》2013年1月11日第7版。
[4]馬凱:《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 科學開發我們的家園》,載于《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3期。
[5]馬凱:《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 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載于《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6]孟祥林:《城鎮化進程模式:從發達國家的實踐論我國存在的問題》,載于《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7]宋林飛:《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載于《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12期。
[8]孫久文、葉振宇:《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若干問題探討》,載于《中州學刊》2009年第5期。
[9]王春艷:《美國城市化的歷史、特征及啟示》,載于《城市問題》2007年第6期。
[10]王子今:《中國古代的生態保護意識》,載于《求是》2010年第2期。
[11]余謀昌:《環境哲學: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12]張占斌:《包容性城鎮:新型城鎮化之路》,載于《決策》2013年第1期。
[13]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載于《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F291.9
A
2095-3151(2014)8-0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