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 田敏捷
淺析校企協同對外援助項目
浙江大學 田敏捷
本文以浙江大學校企合作對外援助項目為例,探討學校、企業如何協同創新,開展多邊跨國合作,結合國家、大學、企業責任,匯聚技術、人才、資金資源,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現代技術、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專業人才,展示中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教育援外;協同創新;校企合力;“走出去”戰略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學校和企業是開展民間外交、人文外交的重要力量。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教育部第十一次對發展中國家教育援外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大教育援外力度,是為我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持續發展增添不懈動力、積累民間正能量的關鍵途徑,要著力把握好“三個力”:一是提升能力,努力培養更多能夠參與國際事務、適應南南合作的外向型人才,提高援外能力水平;二是注入合力,突出協同創新,加強協同合作,帶動援外手段創新;三是挖掘潛力,積極探索發揮教育援外的放大和帶動作用,將教育援外工作與高校特色學科建設、國際化能力建設相結合,積極推進與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互利合作。
近年來,浙江大學秉承提升中國高等教育軟實力,實施中國高校主動“走出去”戰略,本著主動展示、平等對話、合作共贏的原則,自覺服務服從國內外兩個大局,積極探索“校企校”三邊國際合作模式,大力推進援外手段創新。
在非洲,浙江大學、浙江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剛果(金)盧本巴希大學三方于2011年攜手在剛果(金)加丹加省啟動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以提升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培養本土人才,為區域性的糧食、蔬菜自給建設提供示范和保障。該園區首期占地約550公頃,由華友鈷業出資,浙江大學負責總體規劃編制,并為園區建設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和軟硬件支撐。
在亞洲,浙江大學、浙江恒逸集團有限公司、文萊大學三方于2012年啟動聯合培養文萊本土化石化人才項目,以滿足恒逸文萊公司對石化人才的需求。恒逸集團每年在文萊大學設立獎學金,招收一定數量的學生,由文萊大學負責基礎課程教學,浙江大學負責化工專業課程教學,恒逸集團負責落實工廠實習。文萊學生完成所有環節學習,取得文萊大學學士學位后,進入恒逸文萊分公司工作。第一批13名文萊大學學生已于2014年進入浙江大學學習。
“浙大—華友—盧大農場”項目和“浙大—恒逸—文大石化人才聯培”項目均受到我國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受援國政府的高度評價和大力支持,在合作模式、社會效應、資金來源等方面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校企合力,助推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
浙江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鈷、銅有色金屬冶煉及鈷新材料產品深加工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國最大的鈷化學品生產商,鈷綜合產能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在過去的8年中,華友鈷業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邁出國門,于2006年在剛果(金)設立子公司,和當地合作開發礦產資源,實現資源全球化配置。但剛果(金)的經濟以礦業為主,約70%的糧食從國外進口,糧食供應嚴重不足且價格昂貴,50%以上的人處于饑餓狀態。浙江大學、華友鈷業、盧本巴希大學校企牽手在當地共建農場,不僅保障了華友鈷業在剛果(金)大批員工的食品供給,而且對于構建我國在非企業后勤保障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浙江恒逸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精對苯二甲酸(PTA)、聚酯紡絲、化纖加彈和從事金融投資、進出口業務經營、房地產開發的大型現代民營企業集團,連續多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近年來,恒逸集團響應“走出去”的政策號召,搶抓發展機遇,于2011年正式獲得文萊政府批準在文萊大摩拉島投資40多億美元興建石油化工煉化項目。鑒于文萊石化項目的需要和文萊的法律,恒逸集團近幾年急需在文萊招聘約800名當地員工,其中有石化專業背景的員工約500多名。但文萊高校目前幾乎沒有化工類專業,當地石化人才極度匱乏。在恒逸集團的推動下,浙江大學攜手文萊大學共同為恒逸文萊項目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為恒逸集團跨國發展、實現員工本土化提供人才支撐。
2.造福當地,踐行高校、企業社會責任
作為剛果(金)第一個由大學與企業牽手共建的現代化農業園區,“浙大—華友—盧大農場”以建設“中國特色的農業園”、“中非友誼的同心圓”為總體戰略目標,肩負多重使命。除了保障華友在剛果(金)大批人員的食品供給,配套建成的中方實驗站將為中國進一步援助剛果(金)、開展農業合作項目提供軟硬件支撐。農場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進行農業生產示范與技術推廣,推動當地農業生產理念和方式的進步,協助當地解決糧食危機。
恒逸文萊煉化一體化項目不僅推進中國文萊在能源領域的合作、落實兩國領導人就南海共同開發達成的重要共識,還有力配合與推動文萊政府實現經濟多元化建設的戰略。該項目將提供逾800個直接就業機會,同時還將帶動當地配套公用工程、物流運輸、后勤服務等領域的發展并間接產生大量就業機會。浙江大學協助文萊大學開設石化專業課程,為文萊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油氣產業培養專業人才,逐步緩解長期困擾文萊政府的本地油氣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的狀況。
3.企業出資,推動援外項目持續開展
為保證剛果(金)農場項目的順利開展,華友鈷業在浙江大學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剛果(金)農業領域的政策研究、現代農業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培訓,盧本巴希大學的教師培訓、研究生培養以及浙大教師、研究生赴剛果(金)的研究交流和指導費用。
作為浙江大學的長期合作伙伴,早在2007年,恒逸集團就在浙江大學設立基金,多次捐贈用于大學生的獎助學計劃、教師科研教育獎勵計劃、資助與民營經濟相關學科的建設以及與中國民營經濟學術研究。2012年,恒逸集團再次在浙江大學設立專項基金,重點用于支持浙江大學與文萊大學開展的人才聯合培養和學術交流等活動。
4.企業牽線,促進中亞非高校國際合作與交流
通過合作企業的牽線搭橋,浙江大學分別與非洲的盧本巴希大學和東盟的文萊大學建立聯系,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盧本巴希大學是剛果(金)最大的公立大學,也是南部非洲14所大學聯盟體(包括開普敦大學)成員之一,在非洲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現任校長是該聯盟體執行委員會副主席,農學院院長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駐剛果(金)的官方代表。浙江大學農業生命環境學部與盧本巴希大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師生交流、農業技術培訓等方面開展合作,將成立以培養造就現代農業新技術專業人才為宗旨的國際農業培訓中心,主要面向中非廣大地區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國家。此外,與盧本巴希大學的合作也為浙江大學學生提供更多國際交流機會,尤其是研究國際政治、人類學和農學的學生,在規劃自己職業發展時,有更廣闊的視野,了解不同的國家和社會形態,以便使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需要保持一致。
文萊大學是文萊最大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以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條渠道向國家提供人力資源為其使命,在文萊高等教育系統中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浙江大學與文萊大學在文萊石化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為兩校在其它領域的交流打下基礎。
中外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人文交流的“軟助力”。綜上所述,無論是“浙大—華友—盧大農場”項目還是“浙大—恒逸—文大石化人才聯培”項目,都通過校企協同創新、多邊跨國合作,結合國家、大學、企業責任,匯聚技術、人才、資金資源,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現代技術、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專業人才,傳遞中國“好聲音”,展示中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1]李敏,阮剛輝.“走出去”民營企業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以浙江企業為例[J].理論與研究,2012(07):44-46.
[2]潘雅.中國教育部第十一次教育援外工作會議[J].世界教育信息,2013(11):80.
[3]單泠.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個中國農場[DB/OL].201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