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明
談演員對形象的研究和創造
張啟明
演員在開始藝術創造的過程中,首先第一個任務就是要熟悉劇本了解劇情和劇中人物,并在導演的指導下,進入深入細致的案頭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得比較充分,對作品已經基本了解,但這恰恰是一種錯誤認識。于是很多演員上了舞臺之后,還是覺得自己內心空虛,頭腦反應遲鈍,有人甚至會出現表演錯誤,影響演出質量。
問題出在那里哪?其實道理一說大家就明白,問題就出在演員自己身上。演員需要合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逐句地處理臺詞的過程中確立對形象的信念。角色說的聽的和感受到的臺詞,需要從這一場到下一場去驗證,并且把各種矛盾匯集起來,演員就是要這樣認真細致地創造形象。這種逐步深入的過程會加深演員的記憶,使他們能夠逐步完善對形象的創造過程,保持這種循序漸進,不但對形象的創造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觀眾希望看到的。現代舞臺上,觀眾更希望看到那些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和令人驚異的舞臺效果,從而讓觀眾始終保持著一個有所發現和學習欣賞的狀態。為了使觀眾能夠欣賞到這一切,演員必須讓自己在研究角色時,站在一個有所發現和重新學習的視角,并使之深深地銘刻在自己的記憶中。這樣一種逐步深入的方法比起那種演繹引伸方法更加高明。演繹引申方法是從表現類型的總體觀念出發,匆忙而草率地去認識角色,也就是說,從劇本的現成“材料”中去尋找例證和機會去展現人物類型。采取這種方式去創造形象就不能充分利用材料,而且大部分材料將被曲解和削弱。尤其是用這種方式去認識一個人更是不可取的。這樣創造的演員對觀眾抹掉了他理解角色的過程。演員在觀眾眼前出現時,不是去表現角色的變化,而是將已經變化了的角色呈現給觀眾,仿佛他的角色不受任何事物的影響,是一個完全一般化的絕對抽象的人。這樣工作的演員不是準確地闡明角色,沒有給觀眾對角色有一個可信的全貌,而是給觀眾編造了一個消逝在記憶中的“超乎常理”的神話。他們給人的是復制品,而不是真實原型,他們提供給你的是回憶,而不是讓你怎樣去回憶。不管這種方法是出自“材料”,還是來自表演者,希圖給人們留下一個良好印象,但卻讓人覺得模糊不清。因為演員本性就更多地傾向于演繹。首先是由于他們想盡早地在初次排練中就去表現那種類型化演員,這種演員在他們的腦海里閃動,他們最樂意去表現他自己,遠勝于表現那個特殊的具體的角色。如果這樣做,想象就是有害的。但是用歸納法一步一步地處理角色,想象則是十分需要的。從這句臺詞到另一句臺詞的處理,排練者總是需要想象,這種想象可以讓演員牢固樹立并接近完成舞臺形象。這些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這種或那種情勢中能夠說出這樣或那樣的話。那些連接下去的臺詞和情勢,必須認真而不是先入為主地迅速出現,而不是在匆忙的想像中去設計推敲,這樣的想象可能修正原先的設想。演員的一切追求必須借助想象與事實驗證,從整個形象的追求與可塑性出發,把它作為一個發展著的具體的形象去塑造。
演員逐步深入角色會被人看作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演員可能顧慮采取這種方法不可能把觀眾“吸引住”。這種演員付出的辛勤勞動要在最后的成品中才能看見。研究被表現的形象最好是一步一步地去做,按照什么樣的觀點,或者為了誰,為了什么目的,去研究和塑造這個形象。當一個演員在排練中嘗試著稍帶感情地用他最感舒服的聲調去表演人物的一切言行舉止的時候,把重點放在發現強烈的表情動作上面,就會有令人驚奇的效果。
演員不應該僅從劇本里提供的人物關系去塑造形象,把形象塑造看作只是為了情節向前發展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演員要用自身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去豐富這個角色內在的東西。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