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源
略談音樂的社會作用
高 源
音樂創造性地反映社會生活,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生活。音樂具有積極的社會作用,它不僅具有沁人心脾的審美作用,而且具有潛移默化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音樂美育是美化生活與改善社會的重要文化實踐。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生活中,音樂是醫治人心浮躁的一劑良藥,是構建精神家園與和諧社會的藝術天使。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之一,也是最感人最美妙最普及的藝術。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音樂具有積極的社會作用。孔子認為,音樂內容要善,形式要美,所謂盡善盡美,音樂的最高境界是“和”,音樂的社會作用也是“和”,也就是使人心平和,社會和諧。“樂”和“禮”相輔相成,實現“禮樂相濟”,建立仁愛安寧之邦,是孔子的社會理想,而他最痛心的,是當時社會的“禮崩樂壞”。
荀子也積極肯定音樂的社會作用。孔孟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只有經過教化才能向善,而音樂是很好的教化手段。他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音樂“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汗之氣無由得接焉。”
《樂記》對音樂的社會作用,認識的更全面更深刻。首先,認為“樂”不僅和“禮”相輔相成,所謂“禮樂相濟”,而且同“刑”、“政”相反相成,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文化手段。《樂記》認為:“樂者,天地之和也。”“樂者敦和。”音樂的主要社會作用是“和”,和人心,和天下。后來,關于音樂“和”的社會作用備受重視,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音樂能“和人心,厚風俗”。其次,《樂記》認為,音樂具有考察社會、補察時政的重要認識作用:“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那么,音樂是如何發揮“和人心,厚風俗”的社會作用的呢?古人認為,是通過“以心治心”,即以情感人,以情化人。音樂通過深情感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完美人格。《樂記》說:“致樂以治心者也。”古人深刻認識到,音樂直接抒情,直達心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有特殊的社會作用。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荀子說:“夫聲樂之入人深也,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由此不難明白,為什么儒家特別青睞于音樂,為什么封建統治者把音樂作為治國方略的重要一翼。他們特別看重風行天下的抒情音樂,對世道人心的重大影響。同時也不難明白,為什么在文藝競爭日益激烈,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今天,唯獨音樂是備受青睞的常青樹。
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音樂發揮了積極的社會作用,為推動歷史進步譜寫出壯麗的篇章。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義勇軍進行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黃河大合唱》等音樂作品,都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全民族抗戰的激情和斗志。建國初期,《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我們走在大路上》等激情澎湃的歌曲,激發億萬人民投入新中國火熱的建設事業中。改革開放以來,《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一大批創作歌曲,熱情謳歌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以奮發向上催人奮進的高昂格調,激勵著人們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我國正在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關鍵歷史時期。我們的音樂藝術家們,要積極弘揚時代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構建團結溫馨的和諧社會,為輝煌的中國夢而引吭高歌。
責任編輯 姜藝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