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群
高校學前專業藝術教育的回歸——“音舞詩畫”藝術綜合
王偉群
摘要:課程是教育教學的載體,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音舞詩畫”藝術綜合課程從單科教學切入到音舞、詩畫兩兩學科的小融合再到數科間的藝術綜合,逐步推進地創建一個完整的藝術感知、創作、反思的活動過程,在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提高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藝術綜合創新能力。
關鍵詞:學前專業 音舞詩畫 藝術綜合 創新人才
學前教育本科專業藝術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彈、唱、說、舞、畫等藝術能力。而目前分科教學缺少課程間的溝通與融合,大部分學生在單項技能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時卻缺乏綜合創新能力。本文所構建的“音舞詩畫”為一體的跨學科課程使各藝術學科得到有效融合,創建一個完整的藝術感知、創作、反思的活動過程,使學生更好地在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提高運用能力,發展藝術綜合創新能力。
(一)彌補目前藝術分科教學的不足
學前教育本科專業藝術課程的設置目前大部分是進行分科教學,有音樂、美術、舞蹈、口語等課程。對于大部分本科學生來說,經過系統的學習能掌握專業基本技能,但在即興彈唱、舞蹈創編、故事編講及創作畫等綜合能力方面較為薄弱。要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僅依靠單科教學顯然是不夠的,而跨學科的課程是一項不錯的選擇。藝術是相通的,學習藝術的方法又是可以遷移的,它可以啟迪想象力與創造力,為學習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愛因斯坦、盧梭、泰戈爾、巴爾扎克等都是音樂愛好者,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樂家……藝術給予了他們更多的創作靈感。人們往往從不同學科汲取更多的營養,諸如從詩的意蘊中抓取舞的契機,從畫的景象中體味樂的音韻……構建“音舞詩畫”跨學科課程使各科藝術內容得到溝通,為藝術知識技能的運用提供適合的場所,將促進學生藝術能力逐步形成與提高。
(二)適合學前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
當前,重視學前教育成為國際化趨勢,美、澳、英、德、韓等國家相繼頒布相應的法律。中國也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提出“素質教育應從娃娃抓起”。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相應的關注,中小學、幼兒園都進行著藝術學科教育的整合,甚至開展藝術教育與生活、生命價值等跨學科的研究。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中,達爾克勞茲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曼哈頓維爾的音樂課程所建立的綜合課程都顯示出各藝術間的碰撞,形成一種開放的教育,使兒童得到藝術的感知與創作。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也為兒童各種藝術能力培養的嘗試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音舞詩畫”是各學科交叉形成的綜合課程,適合學前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具有獨特的課程理念,將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各學科內容進行合理搭配,使學生在多元開放的學習氛圍中感知藝術,并進行創作以表達自己對于藝術的理解與感悟。
(三)回歸藝術教育的本質
音樂、舞蹈、美術、詩歌各類藝術表現形式大不相同,但存在著本質的聯系。如在結構形式上文學中強調的“起承轉合”與音樂旋律的發展、舞蹈動作的構成非常相似;在藝術語言表現上“點、線、面”在舞蹈動態空間的形成、音樂旋律的起伏、繪畫的構圖、詩歌抑揚頓挫的語調中都得到了運用;在審美理念上“形神兼備”成為詩情畫意、音思舞韻的共同追求等等。也正因各藝術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使得它們在歷史長河中能相互依存又保持獨立的關系而不斷發展。“音舞詩畫”藝術綜合課程不僅是藝術教育中分科教學的有效補充,而且是學前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更是藝術教育本質的回歸。
(一)基本理念
以創新為指導思想的重體驗、參與實踐的“音舞詩畫”一體化綜合課程教學,通過各學科知識能力間的聯系與整合,提高學生藝術創新能力,促進單科學習能力的提高,也促進綜合能力的形成。
(二)目標與要求
以音樂、舞蹈、繪畫、故事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思想感情。要求從單科教學切入與另一學科或數科的融合教學,促進藝術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創新人才。
(三)設計思路
課程既要配合單科教學保持知識技能的系統性,又要兼顧遵循綜合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分為兩個階段逐步推進的設計思路。
1.第一階段(第二學年開設)
此階段是音舞、詩畫兩兩學科間進行融合的藝術活動。“歌以敘志,舞以宣情”(《樂論》)、“舞與歌相應,歌主聲,舞主形”(《通志·樂略》)都反映了音與舞之間的密切聯系。中國民族民間歌舞就體現了這一音舞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特色。而詩畫本為一體,從蘇軾“詩畫同律說”起,詩畫一律成為中國文人畫的精神命脈。這兩學科間的密切聯系為藝術融合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有利于藝術綜合活動的順利開展。
音舞篇:根據不同風格歌曲進行動作編排邊歌邊舞是學生應具備的教學能力之一,本活動為音樂舞蹈知識的綜合運用與教師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平臺。
(1)內容選擇:漢族、維吾爾族、傣族、藏族、蒙古族、朝鮮族等民族民間歌舞音樂。
(2)預期效果:學生能以歌唱、樂器演奏有感情地表達音樂,并根據音樂的結構、節奏旋律等編排動作,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增強對舞蹈表現性的了解與對音樂風格特征的把握。
詩畫篇:童話故事編講。用繪畫來表達情境是學生應具備的教學能力之一。通過古詩與繪畫的結合,創造“詩情畫意”的境界,為詩畫知識的綜合運用創設完整的藝術活動,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1)內容選擇:《春曉》《登鸛雀樓》《詠鵝》《靜夜思》等耳熟能詳的古詩。
(2)預期效果:學生在吟誦古詩的基礎上進行有表情的童話故事編講,并根據古詩中所描寫的意境發揮想象進行構圖繪畫,增強對繪畫表現技法的了解與對詩歌內容的深化。
2.第二階段(第三學年開設)
音舞詩畫篇:圍繞一個主題,以音樂、舞蹈、繪畫、童話故事等表現形式綜合展現,形成一個有機綜合體,而不是單純幾種藝術形式的堆積,使形式與內容得到有效的結合。
(1)內容選擇:形象鮮明、意境優美具有歌舞性的各類古詩、歌曲、舞蹈、繪畫等。
(2)預期效果:學生能以一首歌或一段舞或一幅畫或一首詩為主題以童話故事、兒童舞蹈、彈唱歌曲、創作畫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豐富的藝術情感與意境,提高學生音樂、舞蹈、美術、口語等綜合藝術能力。
(3)活動方案:以古詩《春曉》為例。
主題:表現春天早上鳥鳴的景象
音樂創作——風格歡快活潑、旋律優美,以×× ××× ×這種節奏形式為主題動機進行音樂的發展;4/4拍,前奏與尾聲可以用十六分音符一拍與八分音符一拍組成跳動的旋律,渲染歡快的情緒;彈唱時音型選用全分解和弦跳音與連音結合的演奏方式。
舞蹈創作——前奏部分是歡樂的小鳥們以小跑步出場;歌曲部分以小碎步橫移、前點步、吸跳步、娃娃步、碎步轉圈等步伐,結合雙手合掌、手臂上下提落、擺臂、單晃手、雙晃手等動作模仿小鳥從夢中蘇醒、小鳥飛、整理羽毛、互相追逐游戲、風吹雨飄花落等。
繪畫創作——遠處青山連綿起伏,清澈的小河流淌,一棵垂掛的楊柳樹枝上一群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有的停在枝丫上,有的展翅飛翔,有的在楊柳條上蕩秋千,有的在練唱歌,有的在地面上尋找,遠近高低各顯小鳥們可愛的形象。
童話故事編講——春天的早晨,樹上的小鳥們伸伸懶腰、揉著睡意蒙朧的眼睛從夢中蘇醒,小伙伴們唱著動聽的晨曲互道早安。咦?地上怎么有那么多美麗的花瓣呀?一只小鳥問道。看,葉子姐姐臉上還掛著淚珠呢。喔,一定是昨晚風姑娘帶著雨弟弟悄悄地來過這里,咱們趕緊看她們還帶來了什么呀?于是整理好羽毛,三五成群地飛來飛去地尋找著……
在這一主題環節中,先通過吟誦等方法感知古詩所描寫的意境。然后根據主題進行創作構思藝術內容,并設計合適的藝術表現形式(單、雙、三、群),組織開展藝術活動,激發學生的藝術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增強藝術表現力。最后需要對整體創作活動予以評價。
(四)活動拓展
在藝術活動實施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尋找各類藝術表現的契合,培養創新意識。如第一階段中除上述音舞篇、詩畫篇兩種形式外,也可以拓展進行音詩、音畫、詩樂、舞畫等結合的方式。第二階段中《春曉》活動方案執行中應注意選擇合理的藝術表演形式、安排適宜的活動環節、營造愉快的創作氛圍、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綜合展現藝術內容。另外也可以拓展設置以表現一夜春雨過后花落滿地的景象為主題的方案,如創作3/4拍抒情優美的音樂,舞蹈、繪畫、童話故事可描寫一個小姑娘數著掉落地上的花瓣,并一片片撿起來放在手心上再現朵朵美麗花瓣的情境。展開想象的翅膀,也還會有更多不同的方案產生。一首詩、一首歌、一支舞、一幅畫都會帶來無數的靈感,只要我們敢于想象,敢于創作。
“音舞詩畫”藝術綜合課程是新構建的跨學科課程,同時是一門注重體驗、實踐、創作的課程,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問題,為保障課程的順利開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做好單科藝術課程內的融合
本著從單科教學到兩兩學科間的小融合再到各科間藝術綜合的課程創新理念,因此在單科藝術課程中也應貫穿這一理念進行教學活動。如鋼琴教學中融合一些和聲知識、兒歌伴奏,聲樂教學中融合樂理知識、小小歌曲創作,美術教學中融合簡筆畫、手工等,同時在各科教學中融合名作欣賞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為藝術綜合課程的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進行教材內容的編寫
教材是實施藝術綜合課程的基本工具,既要承載各門藝術知識與技能,又要滲透到思維方法與優化認知結構中,同時還要形成實踐能力與培養創新精神。編寫教材時以開放性原則為主,通過模塊的方式選編各科教學內容,根據教師的教學特色以案例的形式呈現。既要注意各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又要形成知識技能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予以不斷的調整與改進,使教材逐步趨向實用性。
(三)開展課程體系的評價
課程體系的評價為藝術綜合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依據。學生通過各種評價了解自身掌握基本知識技能與藝術運用能力的情況,老師通過各種評價以更清晰的視角認識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生評價可以通過小組作業、討論、表演、成長記錄史建立檔案袋等各種形式,教師評價則是自我反思、學生的反饋、教師建議的記錄方式。
(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
藝術綜合課程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改變教學觀念,了解各學科基本知識內容,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自己良好的綜合素質引領課程的開展。同時在執行中扮好引導者的角色,調控好藝術活動的節奏,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參與活動以促進藝術綜合能力的形成是課程教學的關鍵。
課程綜合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學前教育本科跨學科的藝術綜合課程使彈、唱、說、舞、畫知識技能得到了融會貫通,為培養“音舞詩畫”藝術綜合創新人才創設了一個平臺。而各門類不同的藝術之所以能夠進行有選擇的融合,其中必有它們相互接受的融合原則。蘇珊?朗格將其歸納為“同化原則”。[1]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課程力求尋找各藝術間的契合點,遵循藝術的各種原則,使課程內容與知識技能學習得到有效結合,在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的過程中,發展學生個體的藝術能力,這是學生藝術學習的基礎,是藝術教育的目的,也是藝術綜合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著.藝術問題[M].中國社會,1983年版。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