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鐵鳴
新形勢下加強村鎮群眾文化骨干隊伍建設的思考
楊鐵鳴
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資金的投入,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群眾文化活動經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但是很多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仍感嘆群眾文化活動難以開展,群眾文化需求難以滿足。筆者作為長期在文化站從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人員,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分析查找原因,認為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和資金投入是基礎,群眾文化骨干隊伍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靈魂。而相當一段時期內,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只注重文化陣地建設,卻忽略了群眾文化骨干隊伍的建設,致使現在各地大而全的鄉鎮群眾文化陣地人員稀少,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不起來。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要想做好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就要把鄉鎮群眾文化骨干隊伍的建設和培養提上日程。通過群眾文化骨干的帶動和引領才能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群眾文化活動才會真的“動”起來。為此筆者就群眾文化骨干隊伍的建設作如下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跨越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視、網絡等科技產品在農村的普及,加之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廣大群眾對傳統的文化生活的依賴轉向電視、網絡等快速新穎并能隨意自主選擇的文化產品,導致原來的群眾文化骨干失去用武之地,變得黯然失色。再加之隨著經濟大潮的沖擊,大部分文化骨干外出尋求自己的經濟利益,以致20世紀70年代培養起來的鄉村群眾文化隊伍七零八落。僅有的鄉土文藝骨干要么年齡較大,要么是鄉鎮幼兒園、中小學經過系統、專業學習的音樂、美術、舞蹈教師。而經過專業培訓的“洋”骨干,大多是年輕人,在她們心中鄉鎮搞的文化活動是土文化,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不愿意參加。所以現在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僅靠文化站的一兩個工作人員確實很難開展。加之相當一段時期內,縣鄉兩級政府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群眾文化被束之高閣。鎮村群眾文化活動一度銷聲匿跡。電視、網絡等媒體取代由群眾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承擔起廣大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功能。近年來,不少省級政府,認識到鄉村群眾文化的不足,實施了送戲、送電影等下鄉的工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但同時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人們只是被動的接受,不能真正參與到其中。致使很多地域性很強、優秀的傳統鄉土文化逐步消失。
群眾文化骨干,是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自然形成的并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起著組織輔導和管理作用的中堅分子。從特長和在文化活動中的作用分為技藝專長型、熱心組織型和結合型。眾多不同類型的骨干結合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形成一支復合的骨干隊伍。群眾文化骨干具有輻射、聚合、導向、承遞、創新五大社會功能。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而群眾文化活動是它的首要任務。群眾文化具有精神調節、宣傳教化、普及知識、團結凝聚等功能。而群眾文化骨干隊伍是連接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所以只有通過群眾文化活動,才能實現黨的十八大制定的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實現文化強國的中國夢。作為基層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廣大普通群眾文化骨干,只有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藝和熱情,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參與組織輔導和管理,鄉鎮文化活動才能真正“動”起來,各種傳統的文化才能得以傳承,真正屬于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才會扎根,才會開花結果。而目前,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受編制和財政經費的限制,大多數專職文化工作人員只有兩三個人,甚至有的地方僅有一個人,而開展文化活動,不僅需要經費、場地,更需要策劃、組織、排練和保證活動順利開展所必需的業務人員。所以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由于專職人員過少,往往是顧了這頭,丟了那頭,顯得力不從心。有時勉強開展點文化活動,因質量不高、吸引力不夠,讓群眾感到不滿意,甚至有的群眾不愿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為此,筆者認為只有建設好一支群眾文化骨干隊伍,讓鄉鎮群眾文化工作者在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有抓手,手下有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才能得心應手。大批的群眾文化骨干在自身投入到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同時,也會影響好并帶動他們各自周圍的人參與到活動中來,成為文化部門和廣大群眾之間連接紐帶,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
群眾文化骨干有著獨特的發展規律:潛伏期——顯名期——盛名期——消名期。這一規律注定群眾文化骨干隊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作為基層政府,特別是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有發現和挖掘各類群眾文化骨干的意識,實施選拔培養群眾文化骨干的行動,才能可望建立起一定程度上適應群眾文化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群眾文化骨干隊伍。
群眾文化骨干隊伍建設應遵循骨干隊伍培養系統性、經常性、穩定性的原則。
系統性原則。鄉鎮文化事業工作機構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群眾骨干發展計劃。深入村組走訪散落民間的群眾文化骨干,通過他們了解和結識深藏在民間的文藝人才和一些熱心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輔之運用行政手段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發現學校、機關單位具有高學歷和一些經過專業藝術培訓的“洋”骨干。了解他們的技藝專長,分門別類建立“骨干隊伍檔案”,既為制定骨干發展計劃提供依據,同時也為開展活動提供方便。對隱名期的潛在骨干從數量、質量和布局、門類等方面預測和培養,避免骨干隊伍后繼無人。
經常性原則。只有把群眾文化骨干的培養列為日常工作內容,堅持經常性原則,才有利于骨干的健康發展。實踐證明,發現骨干的捷徑是群眾文化活動,骨干得以提高藝術水平和活動能力的途徑也是群眾文化活動。所以,經常性的開展文化活動,既能給廣大骨干提供展示自己藝術才能的舞臺,同時通過對優秀的骨干給予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也能加深彼此感情。
穩定性原則。各類群眾文化骨干分子達到一定數量時,成立鎮級文聯組織,由文聯組織統一領導和指導各協會開展活動和日常工作,避免因某一領導更換丟失一批文化骨干,保持骨干隊伍的穩定性。
群眾文化骨干隊伍的建設是社會工作,僅靠鄉鎮文化機構的有意識的培養還不能完全適應群眾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對群眾文化骨干的需要。還要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興辦各類藝術培訓班等,多方面來壯大群眾文化骨干隊伍。
黨的十八大吹響文化強國的號角,新形勢下基層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充滿機遇和挑戰。豐富廣大農村群眾文化生活,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離不開廣大普通群眾文化骨干。只有扎實建設起鄉鎮文化骨干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藝和熱情,帶動和引領大批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廣大鄉鎮文化工作者工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鄉鎮文化活動才能真正“活”起來,真正屬于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才會扎根開花結果。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