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微時代”如何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 敏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隨著“微時代”的快速發展,微媒介已經深入到了文化、政治、科學教育、社會經濟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種嶄新的網絡環境。“微時代”的興起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帶來了挑戰,又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本文首先分析了“微時代”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其次,深入探討了“微時代”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得出結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識到微媒介的重要性和特點,將微媒介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努力幫助青年大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隨著手機3G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傳播活動以微信、微博等新興媒介為代表進入到了了全新的 “微時代”。“微時代”是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運用圖像、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來進行更加快捷、更加廣泛的信息傳播。以face book、Twitter、豆瓣、微信、微博、人人網、QQ等為代表的微媒介,具有交互性強、傳播者多元、傳播速度迅速、內容精悍短小等特點,實現更加高效、互動、實時的傳播。隨著“微時代”的快速發展,微媒介已經深入到了文化、政治、科學教育、社會經濟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種嶄新的網絡環境[1]。大學生作為運用網絡程度較高、接觸網絡人數最多的群體,微媒介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正在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行改變,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行為模式、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等方面都被微媒介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也是思想的被塑造者和塑造者。“微時代”的興起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帶來了挑戰,又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務必要牢牢把握住“微時代”給大學生思想造成的影響,不斷改進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努力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2]。
“微時代”的快速發展直接影響到了信息的傳遞方式,大學生獲取信息內容更豐富多彩,獲取渠道更加多元化,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些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微時代”挑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統以人為主體的聚集方式。大學生在“微時代”環境下往往更加希望能夠利用第三方媒介來進行信息交互和溝通交流,大學生越來越不愿意主動。積極地去參與集體活動。在“微時代”環境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的權威性和吸引力每況愈下。第二,“微時代”挑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過去往往是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學生多處于被動參與,嚴重制約了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微時代”的自由化和虛擬性讓每個主體都有獨立、平等的地位,大大滿足了學生獨立自主的心理需求,這樣一來,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力日益降低。 第三,微媒介作為一種新興的碎片化傳播媒介,基于140個字符和 “單一性”特征的限制,微博所傳播、所生產的信息只能將有限的信息表達出來,那么就很容易出現傳播者所傳輸的信息與網絡信息內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情況,這樣一來,就很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上的逆反、混亂、疑惑[3]。
但是,挑戰與機遇與往往是同時存在的,“微時代”能夠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多樣、更快捷、更廉價的信息發布渠道,讓廣大青年學子有了更多溝通的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利用微媒介來聆聽學生的心聲。“微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只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正視挑戰、正視問題,改變傳統工作方式,積極拓寬工作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將會蓬勃發展,必能揚帆遠航、不斷向前[4]。
1.構建交流平臺,密切溝通
據調查,高校中有很多大學生都是通過微媒介等交流平臺來與親人、朋友、同學等進行交流、溝通,面對面的交流日益減少。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利用微博、微信等“微時代”交流平臺來構建屬于大學生的社交平臺,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參與度和關注度。一方面,通過構建交流平臺能夠給學生獨立溝通交流的環境,也能夠通過觀察交流平臺中學生的發言來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變動,便于采取必要的幫助和引導。另一方面,通過構建交流平臺能夠給學生發布大量有用的學習資源,如提供繼續深造、就業、勤工儉學、考研學習等有用信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例如某高校團委就開通了官方微信,打造全媒體服務青年平臺,形成了“潮我看”、“窗外事”、“中國夢專欄”、“青春微校園”、“中青正能量”、“天氣小助手”等六大板塊, 以及時有效地編發時政要聞、社會熱點、思想教育時訊和校園文化活動為重點,宣傳報道中青學子身邊的優秀典型及事跡,圍繞大學生活中的時尚、流行等元素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滲入“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學生好評。
2.開展朋輩教育,發揮“意見領袖”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邀請一些優秀的畢業生來校園微信、校園微博來與廣大同學就一些熱門主題來進行 “朋輩教育”,或者用大學生身邊的事教育大學生,用大學生身邊的榜樣來感染學生。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該重視微博“意見領袖”的作用,微博“意見領袖”往往能夠對“粉絲”的思想起到風向標和導向作用,應該主動、積極地爭取這些微博“意見領袖”,此外,還應該發揮好各年級優秀學子、學生骨干、學生干部的“微力量”,讓他們在關鍵時刻能夠給廣大“粉絲”發出正能量,也能夠進一步增強校園網絡輿情監控的主動性[5]。
3.充分利用“微軟件”,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形式
當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課堂教育為主,內容固化,時間固定,吸引力不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所采用的事例很有可能早就是大學生耳熟能詳的事情,嚴重缺乏新穎性與生動性,完全達不到較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微軟件平臺的便捷性、及時性來及時發掘“微信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微信、微博等微媒介結合起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上課前可以將相關的熱點話題、熱點新聞事先發布到微博、微信“朋友圈”上,及時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并適時在互動中貫穿國家的大政方針、社會熱點、紅色新聞等,形成師生同時參與微教學的模式。課后還可以開展微媒介答疑解惑、網上微課程展示等形式,這樣一來,能夠大幅度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4.正確引導學生的網絡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務必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緊緊圍繞大學生所關心的話題(如就業、求職、戀愛、學習、交往、健康、生活等)來與學生進行網絡交流,在適當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公開自己長期“潛伏”在微信、微博中的網名、ID號,以此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便于更好地引導學生的網絡生活、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給學生澄清網絡世界中的利害關系,明確個人自律與網絡文明的底線,要學會健康的心理發泄方式,遵守網絡道德[6]。
總之,在“微時代”時代,微媒介為信息的溝通方式、交流方式、傳播方式創造了較多的便利,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方式的轉變[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識到微媒介的重要性和特點,將微媒介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努力幫助青年大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1]楊銀平.簡論“微時代”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6):133-135.
[2]張曼,龔賀.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析[J].華章,2014(8):120-124.
In the era of "micro age"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Min
(Fo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 age", the media has been deep into the culture, politics, science, educa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and other fields, formed a kind of brand-new network environment. "Micro age", as a result of the ri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allenge, and provided the ra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micro ag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secondly, deeply discusses the "micro age" to do a good job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asures, draw the conclu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medi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 medium count, efforts to help th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icro age;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1
A
1000-9795(2014)09-000115-02
[責任編輯:鮑 雨]
李 敏(1978-),女,湖北襄陽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