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陽
(西安市碑林區人民人民檢察院公訴科 陜西西安 710000)
論我國刑事訴訟中的控辯關系
王旭陽
(西安市碑林區人民人民檢察院公訴科 陜西西安 710000)
控辯平衡是刑事訴訟模式進化與發展的產物,是刑事訴訟機制的本質要求,控辯雙方的差距影響著訴訟結局。控辯平衡含有平等保護和平等合作兩方面,我國刑事訴訟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控辯平衡:應基于控辯平衡理念,進一步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相關的訴訟制度與程序,保障被追訴方的合法權益。
刑事訴訟;控辯平衡;理想模式
控辯平衡是指控辯雙方處于平等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保持均衡的狀態。從本質上說,包括控辯雙方權利義務均衡、平等保護、平等合作等。
“權利義務均衡”包括訴訟權利同等或對等;控方要證明被告人有罪,排除合理懷疑,在法庭上進行質證,無條件配合辯方辦理案件,對辯護方的告知義務;辯方擁有的特權包括,不能被強迫自證其罪、反詢問權,以及出庭作證的自由、安全的保障。“平等保護”是指:控辯雙方的訴訟機會平等,即平等地表達意見;態度平等,即一人對事物的看法所采取的行動;條件平等,即影響事物發生發展的因素及為某一事物定的標準平等;訴訟標準平等,即對雙方出示證據、發表意見同等衡量、判斷,適用相同法律等。“平等合作”主要包括辯方對控方的強制措施的同意,辯訴交易,暫緩起訴,證據展示等。
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重大變革。人權保障思想滲透于立法精神,向塑造控辯雙方平等對抗的新型訴訟結構邁進了一大步。
(一)“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寫入刑訴法
2012年刑訴法中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意味著禁止公檢法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是否做出有罪供述的選擇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它是無罪推定的內在應有之義,是維護訴訟程序正當性的必要規則,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權利,防止刑訊逼供的基礎,也是我國履行國際公約義務的體現。
(二)擴大了被追訴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
1.明確規定律師在偵查階段具有辯護人的地位
根據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基本權利,其行使應當貫穿訴訟的全過程,不受階段的影響。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訴訟,可以通過會見、通信等活動為受到侵害的犯罪嫌疑人代為申訴、控告,在批準逮捕程序中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證據等,通過多種途徑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2.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能夠全案閱卷
根據刑訴法第38條規定:閱卷不再區分審查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規定自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案卷材料;審查起訴階段的閱卷范圍也有所擴大,包括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本案的卷宗材料,且這一規定同樣適用于非律師辯護人。閱卷權為律師的權利,但是從辯護的本質來說卻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權利的映射。允許辯護律師閱卷,做好防御的準備,可以保障法庭審判的充分、理性的對抗,以此達到控辯平衡。
3.法律援助制度已較完善
刑訴法將以往的指定辯護制度拓展為法律援助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公檢法機關有義務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派律師提供援助;其二,將被援助的對象擴大到“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及“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三,明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親屬的申請權,改變了以往法院指定的規定。
(三)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應當排除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決定和判決的依據。對于非法收集的證據,公檢法都可以依職權決定排除某項證據。 對于公安機關來說,偵查終結前排除某項非法收集的證據,實際上是對證據的審查應用。從實際效果來說,如果在實踐中能夠真正排除非證據,階段越早,則越有利于規范司法機關的活動,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對強制措施缺乏監督與制約
對強制措施的適用,除了逮捕必須由檢察機關批準外,其他強制措施的適用無須其他機關的批準,其行使幾乎毫無監督和制約。在整個審前程序中,法院無權對那些涉及限制或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發布許可令,并接受有關公民的申訴,也無權對一些涉及侵犯公民隱私、財產權的偵查措施發布許可令,更無權就審判前出現的程序事項進行開庭聽審活動。
(二)未確立本意上的無罪推定原則
我國雖然規定了不能強迫自證其罪的原則,但是立法上仍未全面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依然得不到有效保障。具體而言,我國未賦予被告人沉默權,被追訴者的訴訟主體地位未最終確立;二是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依然不全面;三是對律師的調查權無限制,未賦予其獨立的調查權,其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仍需經過檢察院或法院的批準。
(三)未建立證據開示制度
當今的證據展示制度是各地改革的產物,缺乏法律支持是其面臨的最大障礙。雖然部分地區在試行該制度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其基礎并非法律、法規的硬性保障,而純粹源于控、辨雙方的積極配合,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這樣的制度缺乏強制力和生命力。
(一)有限度地增強控辯對抗
控辯雙方根據對案件的分歧與爭議,充分利用法律所賦予的各項訴訟權利和訴訟規則進行舉證、質疑、辯論等訴訟行為都是控辯對抗的體現。就現代各國刑事訴訟的目的而言,都離不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即離不開社會控制與規范權力。我國目前在法律框架之內偵控機關享有過多、過大的追究犯罪的權力,被追訴人的權利則相對有限,而同時司法權還沒有形成中立的品格,也缺乏對追訴權進行有效制約的機制,因此增強控辯雙方訴訟的對抗性,是提高訴訟程序合理化的需要,也是出于人權保障的需要。但是,對抗制因素也要基本保證偵查、檢控犯罪的有效性,保證犯罪控制的效率和效益,不能對國家的刑事司法能力造成損害。
(二)控辯合作制度的建立
我國控辯雙方平等對話的機制尚未形成,控辯合作必須以雙方實力對等所形成的妥協結果為基礎。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扮演著控訴與訴訟監督的雙重角色,而訴訟監督的職責要求檢察院保持訴訟程序的公正與嚴格實施,因此控辯雙方合作缺乏一定自治的空間。我們只能規范控辯雙方各種最低限度的合作,逐步、適度地確立帶有協商因素的合作。比如,為獲取更大的訴訟利益,刑事追訴機構通常愿意與嫌疑人進行各種形式的進一步合作,典型的如控辯雙方圍繞被告人的定罪和處罰進行協商的辯訴交易。但考慮到我國的司法制度背景以及司法人員素質狀況等因素,可以暫緩對辯訴交易制度的正式的、規范的引入,以防止對司法公正過分的負面的影響。鑒于司法實踐中確有控辯合作的需要,可以采用其他一些方式,如在案情重大、取證困難的共同犯罪案件中,對污點證人予以作證豁免等。
[1]陳光中.[加]丹尼爾·普瑞方廷.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與中國刑事法制[M].
法律出版社,1998.
[2]陳瑞華.法律程序改革的突破與限度[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3]馮軍.程序正義視野中的控訴與辯護—我國刑事訴訟中的控辯關系問題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2004(02).
[4]冀祥德.對我國控辯平等的檢視與思考[J].法學論壇,2007(06).
[5]金雅蓉.刑訴法轉型視野中的檢察控辯庭前交流機制之構建[J].犯罪研究,2012(04).
[6]馬明亮.協商性司法一一種新程序主義理念[M].法律出版社,2007.
[7]宋英輝,主編.刑事訴訟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7.
The theor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endant in the criminal lawsuit of our country
Wang Xu-yang
(Xi 'an Beilin District People's Procuratorate Indictment, Xi'an Shaanxi, 710000, China)
Prosecution and the defense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balanced mode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Criminal mechanism,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sides litigation 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the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Prosecution and the defense contains the equal protection and equal balance of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both defense and prosecution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did not achieve a real sense of balance: a balanc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efense and prosecu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our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related litigation system and procedures to safeguard the prosecution sid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riminal suit;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balance; ideal model
D915.3
A
1000-9795(2014)09-000125-02
[責任編輯:鮑 雨]
王旭陽(1984-),男,吉林四平人,碩士研究生,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