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錦榮
(福建神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1)
加強宗教院校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鐘錦榮
(福建神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1)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蘊的思想文化道德規范體系,為培養愛國宗教人才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的豐富內涵和價值,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培養高素質宗教人才中的優勢作用。
宗教院校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其系列重要講話中大力倡導和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些重要講話精神,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筆者結合新時期宗教人才素質教育的需求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工作的思考,探討宗教院校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實現途徑。
首先,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宗教院校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保持了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熱情,“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知行合一”、“君子慎獨”的修為方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態度,“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以及“為萬世開太平”的社會責任感等,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審美情緒、信仰追求、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內容和特質,深深影響著中華兒女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增強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有助于他們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其次,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宗教院校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為引導宗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崇尚和諧。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墨子提倡“兼愛非攻”,《易傳》強調“天下百慮而一致,同歸而殊途”,以及“和為貴”、“致中和”、“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我國古圣先賢的這些箴言,都飽含著“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和平理念,“寬厚能容”、“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質,“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偉大胸襟。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對其他文化一直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有容乃大”的宏偉氣魄和“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促使學生在多元世界中學會包容、體諒與求同存異,擯棄獨尊心態和排他觀念,尊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風俗習慣,促使各民族和睦共處、各宗教和諧共生,推動宗教中國化。
再次,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宗教院校學生吸收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提高講經傳道效果,滿足信徒的信仰需要
各宗教能不能始終保持健康的發展方向,不斷適應社會發展潮流,關鍵在于有沒有一支合格的高素質的教職人員隊伍。在科技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對宗教教職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明顯高于過去任何時代。宗教院校學生既是宗教知識的闡釋者,又是社會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傳統美德的弘揚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集文學、思想、道德、歷史、藝術于一體,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因此,要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學生,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充實學生,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養分,開闊其眼界胸懷,提升其精神境界,提高講經講道水平,倡導正信正行,滿足信徒的信仰需要。
第一,完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各宗教院校應根據教學要求,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以“中國傳統文化與宗教文化”課程為主干,建立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基點的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基本特點。通過開設一系列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如“中華優秀文化經典選讀”,深入研讀《論語》、《大學》、《中庸》、《孝經》、《易經》、《孟子》等經典文獻。通過開展“中華民俗風情”、“唐詩宋詞鑒賞”等專題知識講座,提高宗教院校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領悟和應用能力,正確把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宗教院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主動地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教材、引入課堂、引入學生頭腦。
第二,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宗教專業知識教育結合起來,真正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化為宗教院校學生的內在素質和價值理念
以往部分宗教院校忽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作用,使學生所學的宗教知識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母體的滋養,導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和自豪感。對此,應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宗教專業知識教育結合起來,找到契合點。引導學生將宗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步融合,尊重、適應、善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傳統文化有益成果,并化為己之所有,使之變成學生內心的源泉動力,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進而用中國文化詮釋宗教經典教義和表達宗教信仰,用中國文化滋潤、豐富宗教文化,為推進宗教神學理論中國化提供智力支持和學術支撐。
第三,努力營造有利于宗教院校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宗教院校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內化。通過舉辦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專題報告會、征文、演講、朗誦、知識競賽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宗教院校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校園網絡、校園廣播、校刊、黑板報等傳媒載體,廣泛地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館、人文歷史景觀、名勝古跡等活動,將傳統文化研習與社會考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參觀過程中親身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與重要影響作用;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宣傳、闡析中國傳統文化,讓宗教院校學生了解和尊重民族傳統文化,正確對待我國傳統的祭拜祖先、婚喪嫁娶、節日慶典、民族風俗等,不貶損和排斥,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校園中的各類建筑物、校訓、橫幅、教室名言警句,乃至綠化帶的警示語,都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 ,讓宗教院校學生時時處處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和熏陶。
綜上所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結晶,為現代宗教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不竭的教育資源。宗教院校語文教師應當充分挖掘,與時俱進地繼承、吸收和弘揚,推陳出新,并通過正向引導教育,努力將宗教院校學生培養成為“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的優秀宗教人才,使宗教發揮正能量,為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積極力量。
①葉小文.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N].中國青年報,2014-03-17.
②于偉峰 商植桐 于雪梅 齊景愛.加強當代大學生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8(1).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3(1).
[2]沈桂萍.如何引導宗教在文化建設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
[3]葉小文.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N].中國青年報,2014-03-17.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religious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Zhong Jin-rong
(Fuj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Fuzhou Fujian, 350001, China)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found, has a long history, formed with profundity of cultural ethics system, to cultivate patriotic religious personnel provided valuable resources. The language teacher should dig deep tradition of rich connotation and value, improv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play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advantage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religion.
relig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G641
A
1000-9795(2014)09-000156-02
[責任編輯:周 天]
鐘錦榮(1978-),男,畬族,福建福安人,福建省宗教事務服務中心、福建神學院講師,教育管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從事宗教院校大學語文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