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月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1331)
自由: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制度建設的核心價值
曹明月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1331)
校本培訓在促進大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為各高校所普遍采用。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教師往往更加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價值的實現。基于大學教師的這種特殊性,我們認為自由是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制度建設的核心價值,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制度應有利于教師的自由發展,有利于學術自由,有利于大學自治。
校本培訓;大學教師;特殊性;制度;自由
校本培訓在提高大學教師教學基本素養和能力方面已經顯現出特有的效果。為了促使校本培訓有序化、常態化,制定高校教師校本培訓制度已經迫在眉睫。我們知道,大學教師是一群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往往更加注重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自由是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制度建設的出發點與歸宿,也是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制度建設的核心價值。
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自我體現。古往今來,人們對于 “自由”的追求從來都沒有中斷過。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說,“不自由,毋寧死”。可見自由之于人的意義。黑格爾指出,自由是人的“心靈的最高定性”。這些都是從哲學層面來說的,是人的一般性自由。大學教師是高級知識分子群體,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所以,他們的自由與一般意義上的自由相比具有不同的內涵,即大學教師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以及從事學術探討的自由,更多地屬于精神層面。
由于大學教師所從事的工作的學術性質,自由對于他們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劉亞敏指出,知識分子對自由的渴望遠甚于一般人,因為自由精神是科學研究正常開展和學術勃發所必須的環境、土壤和氛圍……只有在自由的精神氛圍中,知識分子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不受影響地從事物的本來面目與認識事物,才能產生新觀點、新思想、新理論。目前,大學教師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的阻力主要來自于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行政化管理的最大缺點就是忽視教師的主體性,把教師視為被管理的對象,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來管理學術事務,使教師失去了人格和學術上的獨立性,教師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對于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制度而言,只有促進大學教師自由發展,才能有力地保障校本培訓的順利進行。我們知道,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不只是靠職前教育就能夠完成的,而是教師個體自主努力和不斷奮爭的專業成長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為了促使自身專業的不斷的可持續的發展,大學教師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專業知識以滿足自身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因此,校本培訓制度的制定如果不考慮大學教師自身發展的特殊要求,違背了促進教師自由發展的原則,就無法充分調動其發展的自主性,創新性以及對職業忠誠的自覺性。而且,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制度只有在有利于高校教師自由發展的前提下才能促進其全面發展。
所謂學術自由,其首要之義就是指在各高校,大學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的自由,具體包括教師享有參與學術活動、發表學術觀點、結成學術社團、傳播學術思想,出版學術成果等方面的自由,除此之外還包括教學自由和學習自由等。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密切相關,言論自由對實現大學的使命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學術自由是大學理念中一個最基本的學術價值觀,它不僅是學術研究者的一種權利,而且體現為大學內部所特有的獨立品格和精神。
偉大的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是中國捍衛大學學術自由的先驅之一。他在執掌北大時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他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應該允許各種學術派別自由發展,允許有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在大學任教,這是一所大學的特色之所在。柏林大學的首任校長費希特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柏林大學要追求獨立探索真理,不計較功利,為學術而學術的目標,同時要講求兩個基本條件,即“教的自由”和“學的自由”。我國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江平教授在慶祝中國政法大學成立60周年大會上致辭時也指出,大學應當是獨立的,自由的,就是人格的獨立和學術上的自由,這是大學的靈魂所在,沒有它,大學就沒有靈魂。可見,學術自由既是保持一所大學基本活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一所大學履行其重要使命的必要前提。離開了學術自由不僅會導致大學精神的徹底喪失,而且最終會危人才的培養質量,危及社會的長遠發展。
大學教師校本培訓是高校教師提高教學能力,促使其向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從本質上看就是一種學術活動。既然大學的本質是學術自由,那么促進大學教師專業化的校本培訓就不能背離大學的本質,就應該使這種自由獲得充分的保障,從而使大學教師能夠在自由的環境和氛圍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充分展示其在真理追求過程中的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制度的制定就是要確保這種學術活動能夠順利和有效地開展。這就意味著,大學校本培訓的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不管是在組織方面,還是在培訓內容、方式等都必須緊緊圍繞能否確保學術自由,維護大學教師的獨立品格和批判精神。具體而言,大學校本培訓必須能夠從制度化層面為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創設一個比較寬松的學術環境,使廣大教師能夠在沒有外在干涉和壓力的條件下自由地進行學習和交流。這就要求大學教師校本培訓是高校教師自愿地、主動要求的活動,其管理應具有學術性質而非學校的行政要求,培訓內容是老師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考核評價的標準也是老師們在參與自由討論的基礎上形成的。
大學自治,即“university autonomy”,是西方源遠流長的一種學術價值觀,它直接來源于中世紀城市和行會的自治形式,是西方文明發展的產物。可以說,大學自治從大學誕生時起就與之如影隨形。盡管各國的大學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但大學自治的傳統都得以傳承下來,并成為了“高深學問的最悠久的傳統之一”。即便是在大學受到政府和市場巨大沖擊的20世紀,大學自治的原則和精神依然沒有受到本質性傷害。一直以來,對于什么是大學自治這一概念學界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場,有著不盡相同的表述。不過,一般認為,大學自治主要包括學術上的自由和管理上的自主,其目標是學術自由。
正是由于大學缺乏自治權,一直以來,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校本培訓,無論在培訓的組織還是在培訓的內容,培訓的方式以及培訓的考核評價等方面,都受到行政方面的過度干預,忽視了教師自身的實際需求,大學教師的學術自由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壓制了廣大教師向專業化發展的積極性,使得這種培訓成了“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因此,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大學校本培訓制度的制定就應該把有利于大學自治作為一個重要的出發點,正確處理好以黨委為中心的政治管理、以校長為核心的行政管理和以教授和專家學者為核心的學術管理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要確保行政權力的退隱和學術權力的出場,防止行政權力的濫用,將學術事務的決策權交由學者,尊重和保護學者探討學問的自由權利,應堅持“以校為本”、“以教師為本”的培訓理念,應與教師的專業發展聯系在一起,培訓內容、形式、評價等由學校的教學、科研需求與教師的自身發展來決定,杜絕長官意志對校本培訓的干預。只有這樣,大學的學術自由這個核心精神才能得到徹底貫徹。
[1]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56.
Freedom: the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chool-based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Cao Ming-yu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ongqing, 401331, China)
University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in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rrently widely used by each college.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often mor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elf-worth.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e believe that freedom is the core valu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chool-based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school-based training system should be conducive to teachers' free development, is advantageous to the academic freedom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school-based training; university teachers; particularity; system; free
G640
A
1000-9795(2014)09-000164-02
[責任編輯:周 天]
曹明月(1982-),女,江蘇南通人,重慶師范大學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心理學。
本文系2014年度“中央專項配套資金青年人才培訓與研究支持計劃”立項課題:“新形勢下高校師資校本培訓制度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WXY201F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