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妍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跨文化交際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
史 妍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近幾年來,伴隨著開放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已經越來越更進一步地邁向世界化與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因此,國際交往能力也越來越成為了當今時代下社會對于人才的必然要求。如今,我國的教育改革逐漸取得了眾多巨大成就,其中大學英語的教學工作也愈發成熟,然而若想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還需要以跨文化交際為框架對課程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實踐。本文便以跨文化交際框架下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大學的英語教學體系進行深入性的探究,并針對如何同時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英語學習能力提出一定的建議。
跨文化交際;大學英語;教學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交流的時代,其主要特征是文化的多元化、經濟的全球化以及科技的一體化。而跨文化交際就是指的不同國家、地域或者民族的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沖突以及融合。如今,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了當今時代下開放發展的一大不可或缺要素。在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當中,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的本質內涵;因此,在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當中,令學生能夠在掌握好英語這項技能的同時又提高其文化素質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大學的英語課程是拓展學生跨文化知識的一大重要平臺,因為英語技能的嫻熟以及英語修養的深厚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先決關鍵,只有熟悉掌握了英語這門語言,才能夠真正使大學生洞悉到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之處,并跨越文化之間的溝壑,將中外不同的優秀文化深深融合在一起,最終納為己用。在我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有著明確規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是以教學理論為指導而集多種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其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能夠學習到英語語言的知識和應用,以及其主要學習策略是跨文化交際。所以從大學英語課程的定義中可以不難看出,英語這項技能是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相輔相成而密不可分的。因此,如何才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能力,以及使學生能夠跨越不同文化的差異而進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當代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和任務。另外,在日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之下,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考試也不再僅僅只對大學生的英語應試成績進行考核,而對其實際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跨文化交際的具體概念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間進行的交際,也即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間所發生的一種相互作用。在以往,跨文化交際主要是與文化人類學以及民族學等的研究有關,而近年來其又受到了更多層面的關注。我國的跨文化交際學研究比起國外發達國家來說起步較晚,并且在我國有很多進行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學者是外語教育專家,因此他們的研究目的不僅僅在于跨文化交際學本身,更在于通過跨文化交際學來促進外語課程的教學。目前在我國,跨文化交際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大學英語教師的青睞,這種青睞在一方面反映出了新時代下新的變化對于人們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們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對大學英語的教學進行深入研究。當今時代,大學教育研究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基本有三點:
1.培養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積極理解態度
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等的文化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大學生能夠通過認識其他文化與自身文化的不同之處來對自身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反思與理解,從而更加客觀地把握住各自文化的不同特性;當然在這一過程當中,也不能忽略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
2.培養學生對于跨文化接觸的適應能力
大學生在初次與其他文化進行接觸之時,往往會因受到其文化特性的沖擊而產生許多的不適應情緒,因此必須要設法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盡量減緩文化差異對學生帶來的沖擊。
3.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進一步的對外開放,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走出國門,以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這就更加加深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學生的重要性。
1.確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構成大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必備能力的是學生的語言能力、語言應用能力以及語言策略能力。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適時地向學生傳授一些英語語言的應用知識,并且以語言應用學的知識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比如說,教師通過教授學生禮貌原則,可以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很多小的誤解和尷尬;通過教授學生會話合作原則,可以使學生說的很多會話能夠被聽話對象所正確理解和接受,從而促進雙方會話的順利進行。學生的語言策略能力是一項非常關鍵的語言運用應變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語言能力培養中,它指的是學生在對英語知識掌握有限的情況下,為使得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展開而采取的某些交際策略,其主要是用以彌補學生在英語詞匯或者英語語法知識方面的貧乏和欠缺,從而克服交際中的某些障礙。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于交際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的處理和解決,使學生能夠將信息成功傳達,并提高學生的整體交際能力;因此,它是跨文化交際框架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求異思維能力以及共情能力兩種能力。其中求異思維指的是,學生要學會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從對方的視角以及觀點上來看待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集思廣益以及設計一些發散性問題等來促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問題的思考,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反思能力。而共情能力亦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大重要能力。共情能力又稱移情能力,其指的是學生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對對方的感情與思想進行設身處地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對對方的想法進行接受,并與之達成共鳴。外國學者Martin和Clark認為,共情是一種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而對他人的內在狀態進行認知和感受的情緒體驗;而Faber等人的觀點也類似,認為共情是一種對他人情緒狀態的認知。大學生的共情能力具體表現在,對不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差異性有所認同,能夠以包容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或者異文化,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并能夠通過這些來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等進行深刻理解與反思。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包括求異思維能力和共情能力的思維能力,是一大重要教學目標。
(3)培養學生的發展能力
培養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能力包括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建立關系能力以及文化適應能力。其中,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建立關系能力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處理好不同的人際關系,使學生的言語、行為以及交往規則都能夠符合跨文化交際的需求。而培養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則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當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臨時擱置或者改變自身的文化習慣,使學生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文化習慣,并能夠對交際雙方的不同文化差異進行有創造性地處理。
2.創新課堂設計
(1)培養語言能力——高級英語教學
教師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當中,可以通過一些高級英語視聽、高級英語口語、高級英語翻譯以及高級英語寫作等課程來加強學生對于英語應用的對比分析,從而避免或減少學生的英語應用失誤,使學生能夠克服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英語應用障礙,以準確、得體以及流利的英語開展跨文化交際活動。具體來說就是,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去了解不同文化語言中的修辭差異,這其中包括不同語言的論證方式、引用方式以及成語諺語等的使用方式等。比如說,西方國家在進行論證時會比較傾向于采用證據和數據等比較詳細的實證法,不必要的引述往往會掐去省略;而中國人在進行論證時則通常會以引經據典的方式來敘述觀點,或直接套用已有的成語、諺語。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去了解這些文化語言上的差異,使學生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加準確地應用英語。
(2)培養思維能力——對比教學
不同文化之間既有其一定的共通性,也有其各自的獨特個性。在跨文化交際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將跨文化對比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結合。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英文影片欣賞或者英文歌曲聆聽等來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各自差異與各自特點,讓學生具備有對不同文化的鑒別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時要立足于教材,多從教材的細節中進行挖掘,對比自身文化與其他各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引導學生多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不同風俗民情以及行為舉止等,并培養學生透過這些表層文化來深刻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真正內涵。
(3)培養發展能力——文化知識教學
在跨文化交際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可以通過多方面的文化知識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建立關系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國外刊物以及國外名著等來感受國外文化,引導學生對各方面文化知識進行系統掌握,這其中包括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從而讓學生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語言和行為中挖掘出其相應的文化內涵,以便學生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際中與不同文化的人進行交流與溝通。
大學英語教師在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下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進行認真規劃與設計,能夠為學生營造出許多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并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積極性,從而充分發揮出學生對于學習英語這門語言的內在潛力,最終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1]付天軍,陳鳳然.單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的構建[J].東岳論叢,2010(08).
[2]李俊芬.跨文化教育與高校外語教師教育發展——來自在職教師接受跨文化教育培訓試驗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6).
[3]汪國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故障及其處理[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4]賀子夜.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及跨文化交際深層障礙解析[J].科技信息,2011(11).
[5]彭世勇.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現狀與困境[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4).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Shi Ya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In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open development, further towards a cosmopolitan development path, thu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ociety for talents in modern times. Education reform of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mong them,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also gradually mature. However, if you wan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need in the framewor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more in-depth study and practice course. Based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provide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English learning ability are also propos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642
A
1000-9795(2014)09-000201-02
[責任編輯:周 天]
史 妍(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