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佩
(大連外國語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遼寧大連 116044)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評介
付 佩
(大連外國語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遼寧大連 116044)
呂叔湘先生是國內外享有盛名的語言學家,他也是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創始人。本文主要是對呂叔湘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進行介紹并對其結構特點進行剖析,同時指出其鮮明特點、價值地位及不足之處。
結構體例;鮮明特點;地位及價值
呂叔湘先生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年出版,是我國粉碎“四人幫”以后最重要的一部語法理論著作。1898年,馬建忠先生的《馬氏文通》出版,到后來呂先生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問世, 這其間經歷了將近80年。全書提綱契領之處在于對語法的精辟分析,結合漢語語法的現狀和近八十年的歷史,幾乎所有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復習語法,尤其是涉及語法系統的問題 。呂先生在“前言”中開宗明義:“多年來想寫一篇文章談談漢語的語法分析問題。其主旨在于說明漢語語法體系中存在一些問題,為什么可以成為一個問題,指出問題的思路,以發展的想法 ,減少語法研究的誤區。
“引言”部分提到漢語的語法分析方面存在諸多意見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漢語缺少諸如英語、俄語等其它語言那樣的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皢挝弧辈糠痔岬秸Z素(語法分析中普遍接受用“語素”代替“詞素”始于此)、詞、短語詞、短語、小句和句子。呂先生特別指出“漢語的詞的劃分是問題比較多的”?!罢Z素、詞、短語是靜態單位,小句和句子是動態單位?!?p29)“分類”部分提到詞的分類、短語的分類和句子的分類。認為漢語之所以不能依靠句法功能來劃分詞類,是由于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
全書主要是擺問題,促使讀者進一步觀察和思考,但也常常擺出幾種看法加以比較,指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但也并沒有因此忽視語法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書中討論了很多問題,主要涉及“語法單位及其劃分”、“詞類及其劃分”、“句子結構、成分和句子分析”等方面。這些問題有大有小,大的如“結構關系”、“主語和賓語”等,小的如“量詞”、“是字句”等。由此可以發現,呂叔湘先生在行文著書時是以一個個問題串聯全文的。在處理問題時,并非零亂堆積,而是將問題有條理地組織在一個語法體系之中。在處理不同問題時,先生的原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更是值得學習。因此,先生在“語素”、“補語”等部分用了較大篇幅,而在“詞根”、“定語”等問題上則精簡筆墨。在整本書中的討論,先生主要是擺問題,在分析各種處理方法的得失利弊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或意見。
(一)精辟的論斷。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有一些提法盡管有前人或有人曾提出過,但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作者重新提出來大聲疾呼,并加進了自己的新見,提出一些富有創見的精辟論斷。如:
“在語法分析上,意義不能作為主要的依據,更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但是不失為重要的參考項?!?p12)
(二)不純粹是名稱問題的問題。我們并不能將這些問題定義為其表面上呈現的——純粹的名稱問題,其實質包含著呂先生對種種語法問題的新的認識和判斷。呂先生在引言中說道,“純粹的名稱問題不去糾纏……不值得爭論”、“也有不純粹是名稱問題的名稱問題”(p6-7)。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可以稱為微言大義: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視野開闊。既總結了漢語語法研究的過去,又展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對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意義。“該書是近年來最出色的語法著作之一,極富啟發性,在漢語語法學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漢語語法學史稿》p268)
下面從《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分析方法、批判的眼光及嚴謹的治學態度這幾個角度進行評析。
(一)兼收并蓄的治學態度。目前,國外語法的狀態可以大致分為三種:傳統語法、結構主義語法和轉換語法。傳統語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優點和缺點暴露于更充分,結構主義語法已經成為近年來廣泛應用;轉換語法是“雷聲大,雨點小”(p9)。結構主義語法和傳統語法的組合,結構主義語法注意最突出的特點是結構水平。對語言學習者來說,層次分析結構的基礎上理解單詞和大有益處。例如,一些缺乏上下文用模棱兩可的話,可以借用層次分析來說明這一點。然而,只有一個層次分析,也不能完全解釋某種語言特性的碎片。傳統語法關系的特點在于精致的結構。陸先生在書中指出的那樣,“把層次和關系都標出來,一個語言片斷的面貌就清楚多了。”(p59)兼收并蓄,在研究過程中尤為重要,我們需要繼續跟蹤,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研究工作在狹窄的極端,固執保守,并進一步擴大研究工作。
(二)批判地繼承。從《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全書來看,對現存的各種理論或方法的處理上,呂先生并沒有盲目照搬,但也并非輕易否定,而是根據漢語的發展現狀對其進行了批判地繼承。因此,“客觀、全面、穩妥”是《問題》中論斷的顯著特點。例如,他主張在分析句子時,要將層次分析法與成分分析法相結合,“按層次分析,但是不拋棄句子成分” (p55)。這種主張吸收了傳統語法和結構主義語法分析的長處,又摒棄了其中的不足,將兩種分析句子的方法結合起來,與漢語的實際相符。故而《問題》在問世之時就受到了學界的關注和歡迎。
[1]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商務印書館,1979.
[2]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M].商務印書館,2006.
The problem of Chinese grammar analysis evaluation
Fu Pei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Institute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Dalian Liaoning, 116044, China)
Mr Lv Shu-xiang is a prestigious linguis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e is also the founder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studie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Chinese grammar analysis of Lv Shu-xiang is introduced and it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its characteristics, value status and shortcomings.
the structure styl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status and value
H146
A
1000-9795(2014)09-000266-01
[責任編輯:劉 乾]
付 佩(1987-),女,陜西西安,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