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琳琳
(渤海大學文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1)
修辭立其誠
——略談“立誠”
郝琳琳
(渤海大學文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1)
當今的修辭研究常把孔子在《周易·乾·文言》中提出的“修辭立其誠”作為修辭學科的學術態度。辨析每個語義單位的意義,理清“修辭”和“立誠”的語義關系十分重要。修辭,包含修飾言辭、經營內容兩個方面。立其“誠”,道德層面的“誠”與“修辭”的“誠”,這二者相輔相成。“立其誠”被認為是修辭的出發點與原則,作為修辭的目的也是要遵守的。
立其誠;修辭原則;棄誠
(一)理論提出背景
中國修辭傳統源遠流長。孔子在《周易》中提出的“修辭立其誠”一般被視為中國修辭學的源頭。《周易》包括這樣幾個部分,《易經》、《易傳》。《易傳》又分《系辭》、《文言》,有人認為是孔子作的。據史料記載《文言》大致是春秋中葉至戰國期間學者們所作,而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逐漸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代,群雄角逐,諸侯紛爭。他們需要為了政治、軍事和外交的目的游說于列國,并竭力“敷張文辭”,只有“文其言”才能“達其旨”。各種政治傾向的學派在春秋戰國期間繁榮起來,形成了學術上的“百家爭鳴”。古代哲辯家們研究“辯”是為了戰勝對方的學說,在這種現實狀況下《文言》產生了。我們只有把“修辭立其誠”放在特定時代背景、社會條件下剖析,才能理解其產生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合理性。
(二)意義界定
1.“立誠”連用解釋。孔子是從個人內在的修養而言提出的,郭紹虞把“立誠”理解為“立言要重在誠”。《禮記·樂記》:“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誠與偽相對而言,誠是指真誠、真實的意思。“修辭立其誠”就是說修飾文辭或言辭要符合事實,感情要真實,使用語辭要樸實。在古代基本上就是文與質、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問題。一個人的文辭或言辭只有經過修飾,才能夠做到文與質的結合,換句話說是形式與內容的結合。一種好的修辭要做到“言之有故,誠而有物”,才有利于一個人建功立業。
2.“立誠原則”分歧、褒貶不一。“立誠原則”是“修辭”原則唯一明確標榜并一貫堅持的,在中國源遠流長。當代修辭學界卻對此原則出現了不同意見的討論,討論者有王希杰、陳汝東、高萬云、霍四通等。這時出現了堅持“立誠”和放棄“立誠”兩派。立誠派認為:“修辭是一種道德觀念映照下的言語交際行為,‘立誠’是一切交際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而棄誠派認為:“修辭的目的是為了說服對象,立誠不是實現目的的必要條件;有時,立誠會降低修辭效果;有時不僅是不要立誠,而是需要‘立偽’。”
3.“立誠”分歧的解釋。“立誠原則”核心問題的分析表明,立誠是修辭的社會性質決定的。立偽派的觀點錯誤就在于,“立誠”是我們堅持的目標和方向,但是朝著“誠”的方向肯定會有目標是想要“立誠”而結果不是“誠”的情況。“善意的謊言”就用“偽”來完成善意的表達,有使聽話者接受以至達到積極表達效果的作用,這只是“立誠”的原則中所可能出現的幾種表達效果,但并不能說明我們“修辭”的原則就是“立偽”。
4.道德層面的“誠”與“修辭”的“誠”。霍四通不反對普通意義上“修辭要講誠信”的通俗用法,修辭學是語言科學,不是道德說教,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完全負擔起移風易俗、匡時救世的重任,他并不贊同“立其誠”能解決道德層面上的問題。而王希杰則認為,“誠”的標準在道德準則的遵循和修辭原則的遵循上是并不矛盾的。社會性是人類的根本特性,為了避免人類生存秩序的混亂,人們必須追求言說的“真實”、“真誠”,修辭必須強調立誠,堅守立誠原則。“誠”無論是在道德領域還是修辭領域都是值得遵守的基本原則。
有人把“修辭立其誠”作為一個單句,修辭的目的與歸宿是“立誠”,認為“立其誠”是對修辭的闡述。但孔穎達把“修辭”、“立其誠”看作兩個省略省略主語的句子,君子是共同的主語,使二者之間在語義上有聯系。孔子崇尚“修辭”更看重“誠德”,他對言說修辭相當重視,從他構建的完善、偏于修飾的言說修辭理論就能看出來。
先有德后有言在現代社會也同樣重要。我國大力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就是要人們講究言語道德,做到語言美。言為心聲,言談話語是心靈的窗口,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文化素養和為人處世的態度,也會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道德水準,“立誠”之“辭”更有價值和魅力。“修辭立其誠”是指在“誠”的基礎上話語修飾,既涵蓋了孔子對言語表達的認識和態度,也被認為君子“誠”可以更好地促成修辭,“立誠”是修辭的出發點和目的之一。三、三、結語
“修辭立其誠”這個命題是中國修辭傳統的靈魂所在,是“修辭”連用最早的出處,它把“修辭”、“立誠”一起提出就顯示出中國修辭最根本的思想內核。現代修辭學都是舍棄“立誠”割裂了二者關系,只對“修辭”一詞進行溯源和闡釋,但在“修辭立其誠”中“立其誠”卻有其特殊的意義,顯示出中國修辭與中國文化概念,哲學思想,道德標準的血脈聯系。我們應以“修辭立其誠”為基本出發點,持中正之心用最好的方式表達語言,把中國文化中敬言、慎言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譚全基.古漢語修辭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8(11).
[3]肖書文.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對“修辭立其誠”的理解——兼評王希杰與霍四通的爭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7).
[4]姚亞平.當代中國修辭學[M].深圳: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9).
Rhetoric made its sincerity
Hao Lin-lin
(Bohai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China)
Today's rhetoric research often think of Confucius in the “Zhouyi” "rhetoric made itssincerity" as proposed by the academic attitude of rhetoric. Analysis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semantic unit, clarify "rhetoric" and "honesty" semantic relation is very important. Rhetoric, with two aspects: modified words and management content. Made it "honesty", moral "honesty" and "rhetoric" "honesty",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Set the "honesty" is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rhetoric and principle, as a rhetorical purpose is to observe.
set the "honesty"; rhetoric principles; abandon honesty
H05
A
1000-9795(2014)09-000271-01
[責任編輯:劉 乾]
郝琳琳(1989-),女,遼寧葫蘆島人,渤海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