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杰
(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中韓非語言文化的差異在韓國語教學的滲透
劉博杰
(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在跨文化交際領(lǐng)域中,包括語言文化交際和非語言文化交際。眾多語言學習者普遍只重視語言文化交際,而忽視了非語言文化交際的作用。事實上,合理地將非語言交際滲透到韓國語教學中,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韓國語語言的興趣,更能加深學生們對中韓文化的了解,促進韓國語教學。
韓國語;教學;非語言文化;差異
學好一門外語不僅要學好語言,還要掌握其非語言文化。身體姿勢作為非言語行為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內(nèi)涵豐富。它不僅能反映談話的方式、雙方的關(guān)系,還能反映談話的內(nèi)容本身。異國民族文化的差異衍生了不同的行為差異,其行為差異也體現(xiàn)了兩國文化的迥異。中韓兩國一衣帶水,文化既有交集又有差異,本文將重點比較在韓國語教學中需要滲透的中韓非語言文化的差異。
餐桌禮儀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韓國語教學中滲透餐桌非語言文化,這對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了解韓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中韓兩國作為同處于儒教文化圈下的禮儀之國,餐桌文化具有很多的共通性的同時,又體現(xiàn)了一定的差異性。如韓國試菜時,手會接在筷子下面;而中國則是習慣用碟子或碗接著。倒酒時,韓國人通常是一只胳膊拖著倒酒手,表示尊敬,中國則沒有這樣的講究。同時,在韓國,自己給自己倒酒的話,是表示“自滿”,視為不禮貌的行為,而在中國,只有在敬酒的時候才是給別人倒酒,通常都是自己倒酒自己喝。同時,韓國人喝酒時為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都是轉(zhuǎn)身用手遮嘴喝酒,這是韓國所特有的非語言禮儀,韓國語學習者如果不了解這一禮儀,在韓國人面前,很容易會被誤認為是失禮。此外,在韓國的酒桌上,還有共用酒杯的情況。韓國人為表示對客人和朋友的尊敬和親切,用自己的酒杯來勸酒。有地位的一方或是長者為表示對對方的賞識,也會將自己喝空的酒杯倒上酒給對方喝,這在中國是沒有的習俗。韓國人喝酒,是要等杯子全喝干之后再倒酒,不能中途添酒,而中國只有在對方要敬酒時,才會清杯。
表示數(shù)字的方法在每一個國家都是具有獨特的語言表示法和手勢表示法。中韓兩國在表示一至五數(shù)字時,其手勢相似,都是伸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但表示六至十時是有很大的區(qū)別。表示數(shù)字“六”,在韓國,右手伸五指,再加上左手伸拇指;而在中國,則是右手伸拇指和小指。表示數(shù)字“七”,在韓國,右手伸五指,再加上左手伸拇指和食指;在中國是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手指尖合并在一起。表示數(shù)字“八”,在韓國,右手伸五指,再加上左手伸拇指、食指和中指;而中國是用右手伸拇指和食指。表示數(shù)字“九”,韓國是右手伸五指,再加上左手伸除了拇指以外的四指;在中國是右手食指的第一、第二關(guān)節(jié)彎曲成近90度;韓國伸雙手的十指表示數(shù)字十,而中國是右手握拳或右手伸食指,然后右手的中指搭在食指的背部。由此可見,中韓表示數(shù)字的手勢大有不同,韓國語教學者在課堂上如遇到數(shù)字表示時,可以在語言表達之外,配合數(shù)字表達手勢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字表達的區(qū)別認識。
韓國人見面時的鞠躬程度表達尊敬的程度。在中國見面打招呼時,為表尊敬通常都是點頭或是握手。而如今在和韓國的官員見面時可以握手或是輕輕點一下頭,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在中國文化中,“鞠躬”多用在表演、受獎或婚喪禮中, 表示感謝或謙恭,或者是表示歉意。此外,在韓國,學生被罰時一般雙腿跪地,雙手高舉過頭。但在中國,懲罰對方是絕不會讓對方下跪的。“下跪”只能是對父母或是君王,除此之外,在中國下跪,一般都是表示“侮辱”的行為。而且,在韓國,正在交往中的男方第一次去女方家時,通常要向女方的父母行“叩拜禮”-下跪,這在中國也是沒有的文化。
韓國人在表示祈求時,都是雙手摩擦;被氣的無語的時候喜歡用手摸著后頸,表示血流不暢;孰雞蛋喜歡用頭砸開吃;消化不良后都會弄根針在頭發(fā)上磨兩下,再在手指上戳一針,擠出血,促進消化;腳麻、腿麻時,用手點點舌尖再點鼻子。
韓國語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 需要適時傳授非語言交際的文化知識,以此來加強學生培養(yǎng)非語言文化交際的習慣,平衡韓國語教學方向。
(一)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中韓文化差異性的對比, 對漢語和韓語中非語言交際行為開展討論,將學與練進行有機結(jié)合,使學生充分的掌握中韓兩國非語言文化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了解中韓文化中的差異,掌握非語言文化特征,結(jié)合韓國語語言的學習,使學生加深對跨國文化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尊重韓國文化,運用韓國非語言文化進行友好交流。
(二)韓國語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圖片、電教手段, 讓學生有機會通過影像資料直觀地了解韓國人的生活和社會交往方式, 并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注意搜集非語言交際的信息, 然后加以總結(jié)和歸納,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們討論非語言交際的心得,并將其心得應用到韓國語學習和與韓國人交往中。
(三)韓國語教師之間也應當加強學習和交流,強化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學習,積極并有系統(tǒng)的進行非語言交際理論的研究,以便更好、更全面、更科學的應用到教學和科研中。
[1]黃后男韓中非語言交際文化比較-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場景[J].教學,2011.
[2]申素芳.日語翻譯中的非語言文化交際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12).
[3]張國強.韓國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研究[J].當代韓國,2011(9).
China - South Korea'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teaching penetration of Korean
Liu Bo-jie
(Jilin Police Academ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In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ny language learners generally only pay attention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neglects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fact, reasonably will infiltrate into Korean teaching,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a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Korean language, more can deepe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 culture, promote the Korean teaching.
Korean; teach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G420
A
1000-9795(2014)09-000282-01
[責任編輯:劉 乾]
劉博杰(1985-),女,吉林長春人,助教,吉林警察學院韓國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