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碧月
(福建省三明市委黨校 福建三明 365000)
農村金融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改革
施碧月
(福建省三明市委黨校 福建三明 365000)
今年,我國農村金融經濟發展逐漸出現金融需求的缺口不斷集中、農村金融供給結構發生扭曲、農村信貸市場風險增加、農村生態環境脆弱等特點。國家對農村信用社支農高度的依賴和農村信用社道德風險逐漸增強,小農經濟金融需求和金融機構實現商業化運作存在嚴重的矛盾,非正規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金融風險存在沖突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農村金融經濟的發展。我國應該對農村金融風險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效發展,不斷改善農村的金融生態環境。
農村金融經濟;困境;改革
農村金融經濟發展指的是農村地區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融通資金的金融活動,其主要內容包含信貸運用、抵押貼現、證券發行交易、資金籌集、保險、投資、理財等,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村與金融領域相互融合、滲透的結果。
從1979年我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改革以來,為了配合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改革的推進,促進農村地區金融經濟走向市場,國家對農村金融經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歷程,我國農村金融經濟發展總體上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3年是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第一階段,農村金融市場開始組織多元化的發展渠道,市場競爭機制初步形成。
第二階段,1994-1996年是我國農村金融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農村金融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分工協作式的金融體系框架。在金融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基礎上,第二階段需要更加明確改革的目標和思路,黨和國家提出了一個為農村發展和農村經濟進步提供及時有效的金融服務體系的口號。第三階段:1997-2006年是我國農村金融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農村信用社的主體地位逐漸形成,農村其他金融服務體系改革不斷深化。第四階段:2006年到現在,是我國農村金融經濟發展的第四階段。第四階段的改革與其他階段不同,這次改革的重點是“增量”,即目前廣大農村地區先行的金融體系嚴重缺乏的部分,并不是存量方面。
綜上所訴,我國農村金融經濟發展改革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改革方向在政府的領導下,沿著金融機構整體發展路徑,從國有正規金融機構著手,力求在農村形成以合作為基礎、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相互協調分工的農村金融體系。所以,我國農村金融經濟體制改革只是一個政府參與、主導的、強制性的變遷過程。
1.農村金融機構定位不準確
農村金融體系主要以合作為基礎,但是合作金融發展在本質上脫離了農村、農村企業和農民之間的合作關系。自2003年我國農村信用社實施以來,信用社發展迅速,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農村信用社在規格的過程中,實施盈虧自負,自主經營,而且逐漸向商業化傾斜。2012年8月份,我國銀監會發表文章,鼓勵我國農村信用社積極改組為農村商業銀行,現有的農村合作性銀行都要進行農村商業銀行改制。這樣的計劃促使農村金融經濟發展的主體逐漸偏離農民、農村企業、農村的合作互助關系,走上與城市無異的金融經濟發展道路。新農村合作性金融行業,例如鄉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發展規模有限,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還未能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新型農村合作性金融行業的市場定位不準確、行業管理機制不健全,市場抗風險能力弱等諸多問題。有些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機制,其以營利為目的,出現非法集資、詐騙、放高利貸等金融犯罪問題。
2.現有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勢頭搶進,新農村建設對資金需求量巨大。同時,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的信貸資金投入卻呈現出逐年漸少的現象。1995-2012年之間,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貸款余額占全國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的比重由原來的11.27%下降到4.17%,平均每年下降0.5個百分點。2012年,我國各大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為67.3萬億,而農村貸款余額僅占其中的5.09%。此外,還有兩個問題是造成農村資金流失的主要原因。一個是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不健全引起的資金流失。在1995-2—9年之間,農村存貸款差額的比重在40%以上,直到2012年,該比重雖然有下降,但是仍然高達20%左右。另一個是農村地區的郵政出資資金直接從農村流出,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卻以農村金融機構的再次貸款的方式,將資金返還給農村是有限度的。
3.抑制農村金融增長的比較嚴重
二元制經濟結構使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和農業發展相對落后,農村發展資金大量被城市工業化占用。資金長期短缺嚴重抑制了農村經濟發展。據統計,2010年我國農業增加值進展國內生產總值的18%,但是農業發展在整個金融機構中占用貸款的余額還不足7%。2011年11月底,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涉及農村貸款金額為14.3萬億,占全國各縣貸款比重的25%。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處于壟斷地位,處于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降低風險方面考慮,信用社的農業存款大于貸款,這使得真正需要資金的農戶和農企得不到貸款。此外,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網點數量不足,很多鄉縣金融機構服務類型不全,服務能力有限,根本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4.農村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足夠的信用擔保支持,使得農業金融經濟發展始終沒有有效的進展。以小額抵押貸款為例,農村商業機構沒有配套的措施給予支持,風險補償方面也存在很大不足。在大額貸款方面,農民沒有足夠的抵押物作為抵押,商業機構很難給予放貸。因此,缺乏信用擔保體系,廣大農戶貸款沒有支持,使得農村資金陷入到只存不貸的局面,農民既無法得到大額資金支持,小額貸款利率又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大小農民貸款積極性。
5.總體水平較低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縱使部分農村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良好,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而且,農村經濟總量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來自農村,更多來源于農業相關產業,尤其是涉及農業的第二產業,更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在我國,大量的貧困人口仍然來自與廣大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也是制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或者是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很高,有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城市。
6.產業結構調整困難
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產業經營的主要組織模式,當前我國農村產業規模小,生產效率低,缺乏專業化、標準化、社會化,缺少同我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練習,農業生產的產業鏈較短,農業產業結構中農業的經濟比例很低,受到生產力、自然條件、生產成本的制約,農業產業結構想實現進一步調整非常困難。然而,農業產業化的現代化推進的過程就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如果不能順利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將延緩現代化的過程。
1.大力推動農村的金融工具創新
一是設定有效的農村金融產品,加大推廣營銷力度,占領農村市場。二是把新型的金融業務,如票據承兌、貼現及質押等業務,向農村市場推廣實施,改變農村金融單一的存款、貸款業務。三是實現ATM機、POS機在基層農村信用社網點的開通,方面農戶,為其提供優質的服務。
2.加強對農戶的金融基本知識的培訓
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農戶進行培訓學習,邀請金融管理人員到基層進行授課,講解一些新型金融業務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讓農民知道如何使用。
3.協調農村信用社與民間借貸之間的關系,變替代為互補
民間借貸的發展加大了農村金融的競爭,然而任其隨意發展會擾亂農村金融秩序,地方政府和銀監部門要統籌兼顧,引導民間借貸的有序發展。支農貸款風險大,地方政府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如道路、機井、水渠等,使農戶輕裝上陣。
4.促進農村市場化改革,界定農戶房屋等產權,增加農戶可抵押物品的數量和質量,增加農戶貸款的數量。同時增加農戶可抵押的范圍,如林權質押、土地流轉承包經營權質押和農戶房屋抵押等,加大農戶可申請貸款和機會,讓他們獲得足夠的發展基金。
第六,從農戶角度要增加信用評估的相關指標體系,尤其農戶信用評估中的自評和農戶之間評估的相關內容。設定科學合理的信用評估體系,增加農戶可評定資產價值的范圍,增加授信額度,讓農戶綜合收入評估可以最大范圍地提高,以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
5.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城鄉經濟發展中,城中村、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都可以成為較好的試點資源,政府可以采取優先發展的原則,重點建設這些地方,一點帶面,全面實現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過程,是要將較為分散的居住地或者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惡劣的居民遷居到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按照標準統一進行規劃建設,保證居民的生活條件穩步提高,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科學發展觀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6.增加資金投入
要實現城鎮化發展,政府資金投入必不可少。但是就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而言,我國還不能全面實現城鎮化,這就需要各級政府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設。從試點建設開始,逐漸增加資金投入。此外,要實現城鎮化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各級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吸收社會資金,帶動廣大農民一起加入到實現城鎮化的建設當中。各級政府可以增加資金來源渠道,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如果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將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農業發展關系到我國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是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解決“三農”問題,才能全面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現階段,雖然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相信在不就的未來,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必將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1]黎翠梅,曹建珍.中國農村金融效率區域差異的動態分析與綜合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2012(03).
[2]丁志國,譚伶俐,趙晶.農村金融對減少貧困的作用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1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nancial reform and difficulties
Shi Bi-yue
(Fujian Sanm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Sanming Fujian, 365000,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year, our country rural finance developed financial demand of gap and focus, the structur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upply distortions, increased risk of rural credit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State dependence on support agriculture heigh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gradually strengthen moral risk,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financial demand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re are serious contradictions, informal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isk exists conflict, these problems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China should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for rural financial risk,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nancial market,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ural financial economy; the mire; reform
F832
A
1000-9795(2014)09-000333-02
[責任編輯:鮑 雨]
施碧月(1963-),女,福建晉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