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亮
(本溪滿族自治縣林業產業發展局,遼寧 本溪117100)
遼寧西部低山丘陵半干旱地區,植被少,丘陵起伏,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侵蝕溝隨處可見,水資源嚴重缺乏,土地生產力不斷下降,旱災、低溫等災害頻繁。目前,在如此脆弱的生態區棗樹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的首選樹種。為了創造良好的景觀生態環境,保障農作物高產、穩產,開展農林牧多種經營,促進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開展了遼寧西部丘陵坡地棗糧復合優化模式技術要點的研究與示范,以期尋找一種高效而持續的農林復合理想模式。
棗糧復合經營與其他果樹及作物一樣需要由土壤供給水分和養分。在遼西丘陵山區,褐土為地帶性土壤,成土母質以黃土狀沉積物和石灰巖為主,由黏化過程和鈣化過程形成黏壤質為主的土體,地表大都是丘陵坡地,溝壑縱橫。棗糧復合經營地塊的選擇:地勢開闊,向陽,10°~15°的坡地,有利于棗樹與作物的生長;中性土壤,土壤質地為粉壤土或黏壤土為好,有利于干果類品質的形成;所選地塊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在1 m以下,不積水,土壤含鹽總量不超過0.35% 。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及棗樹與作物復合的效益,將選好的坡地進行整地,修成反坡梯田,梯田寬度為8~10 m,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注意修梯田時將表層熟化土放在梯田的最上面,免得土層搞亂,破壞了表層土的養分,影響植物的生長。整地季節在上凍前的10—11月為好。修完梯田做成壟,壟40 cm寬和25 cm深左右,有利于冬天積雪抗旱,改良土壤結構。
首先選擇適宜當地的良種,特點是早豐、穩產、皮薄、肉厚、酸甜適口,從優良的冬棗、冀津5號、梨棗、大鈴鐺棗與鄉土平頂棗中篩選,以鈴鐺或平頂棗(Ziziphus jujuba)與神奇谷子(Setaria italica)復合經營為好,棗樹少量與谷子混栽宜授粉提高坐果率。棗樹的株行距為3 m×8 m,谷子行間40 cm。具體模式:棗1行(1 m)+谷子15行(6 m)+棗1行(1 m)。
將栽植地塊按株行距3 m×8 m的距離定點,用鎬頭刨個小坑作為栽樹的記號,樹穴的大小為60 cm×60 cm×50 cm。
選擇2年生嫁接苗(砧木為酸棗,嫁接方法為插皮接),在池子水中放入保濕劑+生根粉,溶解后,將棗樹苗浸于其中24 h左右。
栽植季節選在春季棗芽萌動前(4月末、5月初)栽植效果最好。將浸泡的棗樹苗運到栽植地分開放在地塊上用土埋好,用拉水車往挖好的樹穴里每穴放水約12.5 kg,施抗旱劑+生物肥+15 kg有機肥,回填地表土并攪拌成泥漿狀,將苗木植于抗旱劑+生物肥+泥漿中,待泥漿稍干后封土并筑樹盤。經調查,抗旱劑+生物肥+泥漿栽植技術與常規造林相比苗木成活率由30% 提高到84.7% ,并且當年棗樹苗木高生長提高44% ,地徑生長提高28% 。
在春季谷雨前后,選擇優良谷種,如魯谷、豫谷等中熟品種均可,生育期為100~120 d較好。谷子與麥子或豆類輪作最好,避免重茬,以調節土壤養分,及時恢復地力,減少病蟲害。先將精選的種子進行拌種處理,溝播,播種量9 kg hm-2左右,播種深度3~5 cm,施基肥,以農家肥22 500 kg hm-2為好,播后及時鎮壓,減少水分蒸發,促扎根出苗。
保證棗樹幼苗(栽后3年)不受干旱,旱災時采用澆水或控水袋技術。幼樹管理包括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每年5月施用N、P、K復合肥,株施量300 g左右。10月施有機肥每樹20 kg。修剪很重要,以小冠疏層型為好。注意病蟲害的防治。谷子的田間管理是蹲苗促壯,除草抗旱防病蟲害。
為了使棗糧復合效益好,將低產的平頂棗采用劈接法換頭,采集鈴鐺棗的接穗進行劈接換頭,當年可結棗1 kg,使低產的鄉土棗樹更新為鈴鐺棗,這是棗糧復合持續經營的更新技術。
經在棗糧復合試驗區測試,4年生棗樹平均單株冠幅1.45 m2,棗谷復合經營模式按棗樹株行距3 m×8 m,420株hm-2計算,推廣面積0.4萬 hm2的樹木冠幅總計243.6萬 m2,相當于郁閉度0.8的森林面積304.8 hm2。
經在丘陵坡地棗谷復合試驗區連續3年的觀測,棗谷復合區比相鄰荒坡平均年減少徑流量106.5 m3hm-2,減少土壤流失量73.85 kg。按推廣面積0.4萬 hm2計算,年減少徑流量42.6萬 m3,減少土壤流失量4 431 t,可見丘陵坡地實施棗谷復合經營具有一定的攔蓄徑流泥沙、防止水土流失作用,棗谷復合具有較好的水土保持效能。
棗谷復合經營中4年生棗樹平均株產棗4 kg,平均產量2 220 kg hm-2,推廣面積0.4萬 hm2可年產888萬 kg,按當年收購價5.00元 kg-1計算,年產值可達4 440萬元,并且產量、產值隨棗樹年齡增長加速遞增。4年生棗樹的棗谷復合經營中平均作物年產值3 750元 hm-2,0.4萬 hm2年產值1 500萬元。棗谷復合經營年產值為5 940萬元。
在棗、谷的收購、運輸、批發、零售、加工過程中均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將3年年產值累計5 940萬元按總計20% 的利潤率計算,3年累計可獲間接經濟收益1 188萬元。
按管理棗谷復合經營面積3.3 hm2需1人,推廣棗谷復合經營面積0.4萬 hm2,可使1 200人長期就業。在棗、谷的收購、運輸、批發、零售、加工等各個環節可使大量人員短期就業。
在棗谷復合經營的產銷過程中,國家及有關部門征收特產稅、育林基金、交易稅等,為國家增加了稅源和一定的稅值。
通過在遼西丘陵坡地上,選擇光照足、坡度10°左右、粉沙壤土(黏壤土),排水良好的地塊,通過采用冬棗、冀津5號棗、梨棗、大鈴鐺棗及鄉土平頂棗5種棗樹與神奇谷子復合模式的篩選試驗,經10多年的數據觀測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表明以鈴鐺棗(平頂棗)與神奇谷子復合經營為最好,棗樹的株行距為3 m×8 m,谷子行間40 cm。采用控水袋技術防旱,株施N、P、K復合肥300 g,預防病蟲害,棗谷復合經營模式效果更優。
參考文獻:
[1]李文華,賴世登.中國農林復合經營[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6-20
[2]劉作新.低山丘陵半干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23
[3]黃文丁,王漢杰.林農復合經營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4]Abel N,Prinsley R.Rapid appraisal for agroforestry research and extension—The Shurugwi experience[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1,45:337-349
[5]Prinsley R T.The role of tree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 overview[J].Agroforestry Systems,1992,20:87-116
[6]趙榮慧.半干旱地區造林學[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5:43-57
[7]盧國珍,李洪波,步兆東,等.遼西半干旱區杏(棗)農復合模式的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04(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