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禹蘭景
(河北省林業廳三北辦,河北 石家莊050081)
河北省地處京津周圍,是京津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地。受人為活動的影響,該地區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層瘠薄干旱,植被恢復相當困難,造林成活率低一直是制約這一地區荒山綠化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目前剩余宜林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造林難度逐年提高,已經進入“啃骨頭”攻堅階段。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依托容器育苗造林新技術,在淶源、淶水兩縣的典型地帶實施了《石質山區抗旱造林綜合配套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研究和推廣山區困難立地造林技術的綜合配套措施,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項目區位于河北省淶源縣的張家莊村和淶水縣的滿金峪村,太行山北端,巖石裸露,土層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是典型的困難立地。植被類型為白羊草、黃背草、野古草和荊條、酸棗為主的灌木草叢類植被;土壤類型為棕壤與褐土;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性氣候區,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538 mm,多集中在7—8月,蒸發量1 519 mm,是降水量的2.8倍,≥10℃有效積溫4 318.8℃,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 696 h,無霜期157~187 d。
采用側柏容器苗造林、油松容器苗造林、山杏容器苗造林、油松+山杏混交容器苗造林模式,營造水土保持林73.3 hm2。重點推廣輕型基質、空氣控根等容器育苗造林新技術以及高標準整地、引水上山、施用保水劑、覆蓋等綜合配套抗旱造林技術。
項目區屬太行山區,陽坡半陽坡干旱型薄土層立地類型。坡面巖石裸露,土層薄,基巖為石灰巖;植被蓋度小于20% ,有散生荊條、白羊茅草等植物。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
4.1.1 造林模式Ⅰ 側柏容器苗造林。造林面積34.7 hm2,位于淶水縣的第1、2、3小班。
造林樹種:側柏。
造林方式:容器苗造林。
基質:選用森林土35% 、草炭土35% 、木屑20% 、腐熟馬糞10% 、適量肥料+保水劑的基質配方,并用高錳酸鉀或硫酸亞鐵溶液消毒。
苗木規格:春季2年實生苗裝袋,雨季上山造林,苗高50 cm以上,地徑0.7 cm以上。
整地方式及造林密度:造林前一個雨季進行魚鱗坑整地,80 cm 60 cm 60 cm,株行距為2 m 3 m,品字形排列。
造林季節:雨季造林。
4.1.2 造林模式Ⅱ 油松容器苗造林。造林面積23 hm2,位于淶源縣的第4、5、7小班。
造林樹種:油松。
造林方式:容器苗造林。
基質:選用森林土35% 、草炭土35% 、木屑20% 、腐熟馬糞10% 、適量肥料+保水劑的基質配方,并用高錳酸鉀或硫酸亞鐵溶液消毒。
苗木規格:春季2年實生苗裝杯,雨季上山造林,苗高25 cm以上,地徑0.4 cm以上。
整地方式及造林密度:造林前一個雨季進行魚鱗坑整地,70 cm 50 cm 40 cm,株行距為2 m 3 m,品字形排列。
造林季節:雨季造林。
4.1.3 造林模式Ⅲ 山杏容器苗造林。造林面積3 hm2,位于淶源縣的第8小班。
造林樹種:山杏。
造林方式:容器苗造林。
基質:選用森林土35% 、草炭土35% 、木屑20% 、腐熟馬糞10% 、適量肥料+保水劑的基質配方,并用高錳酸鉀或硫酸亞鐵溶液消毒。
苗木規格:春季1年生實生苗裝杯,雨季上山造林,苗高35 cm以上,地徑0.5 cm以上。
整地方式及造林密度:造林前一個雨季進行魚鱗坑整地,70 cm 50 cm 40 cm,株行距為2 m 3 m。
造林季節:雨季造林。
4.1.4 造林模式Ⅳ 油松+山杏混交容器苗造林。造林面積12.7 hm2,位于淶源縣的第6小班。
造林樹種:油松、山杏。
造林方式:容器苗造林。
基質:選用森林土35% 、草炭土35% 、木屑20% 、腐熟馬糞10% 、適量肥料+保水劑的基質配方,并用高錳酸鉀或硫酸亞鐵溶液消毒。
苗木規格:油松春季2年實生苗裝杯,雨季上山造林,苗高25 cm以上,地徑0.4 cm以上;山杏春季1年實生苗裝杯,雨季上山造林,苗高35 cm以上,地徑0.5 cm以上。
整地方式及造林密度:造林前一個雨季進行魚鱗坑整地,70 cm 50 cm 40 cm,株行距為2 m 3 m。
混交方式:不規則塊狀混交,混交比例油松:山杏=6∶4。
造林季節:雨季造林。
4.2.1 輕型基質 采用輕型基質為基本育苗基質,并在其中添加適量肥料和保水劑顆粒,達到輕型、營養、保水的效果,以培育壯苗,提高成活率,減少運輸成本,提高造林成效。
4.2.2 空氣控根 容器育苗期間,苗根長出容器孔時,進行停水處理,使容器間保持干燥的空氣流通,達到空氣切根的效果,促其萌發次生根,使容器苗形成良好的團根,提高造林成活率。
4.2.3 苗木處理 裝袋前對苗木根系進行修根,用ABT生根粉溶液浸根,促生新根。將保水劑加入基質中(每營養杯加入保水劑10 g)以提高其抗旱保水能力。
4.2.4 整地措施 在造林前一個雨季進行大魚鱗坑整地,增加整地深度,使造林地充分蓄水,改善立地條件。
4.2.5 引水上山 第1、2、3小班(淶水縣),采用揚水措施,將山腳下的水運用管道輸送上山,解決苗木澆水問題。
4.2.6 覆蓋技術 第4、5、6、7、8小班(淶源縣)沒有揚水措施,栽植后用石塊、雜草等覆蓋遮陰,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造林成活率。
項目建成后,新增水土保持林73.4 hm2。項目區植被蓋度增加,水土流失得到緩解,在改善小氣候、抵御自然災害、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本項目的完成,為河北省太行山、燕山及其他干旱石質山區造林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將抗旱造林的成套技術推廣到適宜地區,直接推動當地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同時為三北其他地區的工程造林起到示范帶動作用。通過技術培訓,向當地參與本項目實施的廣大林農傳播相關的知識和技術,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從而在更大范圍內和更多地區應用此項造林技術成果奠定了基礎。項目的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石質山區綠色產業的層次和水平及良好的投資自然環境,社會效益顯著。
使用輕基質容器育苗造林綜合配套技術,沒有緩苗期,林木生長快,能夠縮短成林年限2年以上;利用本項技術造林成活率可達95% 以上,大大超過常規植苗造林,節省了大量的補植費用。同時,本項目的實施,可部分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