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喜萍,江西服裝學院藝術與傳媒分院講師

大學生開展課外寫生活動
藝術教育作為一門研究藝術教育現象的學科,側重的是類屬于藝術范疇的素質教育,是一種以藝術或藝術品為媒介來培養人的藝術能力、藝術創作與藝術境界的有規律的系統的教育活動。藝術從某種角度看也屬于一種感性的形象,這種感性就帶有人文主義的色彩,所以,作為承載人們藝術思維、藝術創想的承載體——藝術品,就不能太注重技法而忽視了文化內涵的表述。在我們的藝術教育過程中,為了使藝術創作者創作出更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就應該像騰守堯先生所關注的那樣,將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知識融入到藝術課程的教育中,并將多種教育理論進行融合而提出生態式藝術教育理論,以矯正在目前的一些藝術課程教育中存在的注重技法、忽視人文精神的現狀。例如大部分高考美術課上的學習內容與形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偏重技法的,達到真實描摩的效果,而忽略了在做這一步之前,應該先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與修養,找到符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在創作的過程中更好地將自我風格表現到位,達到各有千秋的效果。
滕先生提出畢生都在建造自我的廟堂的思想,以獨特的方式高度概括了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所要培養的精神品格與自我提高的目標。對于每個有自我人生追求的人來說,這不僅是一個有生命的構架,而且還是一個有主觀思想與智慧、有獨特個人藝術品格的承載體,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就在不斷地構建這樣一個自我,提升我們的智慧。這個過程有一部分時間是在教育與受教育過程中實現的,所以作為培養具有藝術修養與能力的藝術教育,就應該注重文化生活、科學精神的滲透,轉變傳統式教育方式,不斷運用生態智慧,以更加開放的教育形式開展藝術課程教育,這樣也利于創新性思維的開展與培養。對此,滕先生總結出原始智慧、現實人文智慧、神性智慧三種人類智慧,闡述了人類發展歷程中所呈現的不同智慧層次,詮釋了人類藝術智慧發展所經歷的從根源到現實再到超越的不同發展階段,這些都引起我們對個人素養培養的一種反思。
首先,原始智慧屬于人本能地對自然的一種認識與借鑒,對矛盾事物雙方視為神靈的兩面,這種認識處于人類智慧發展的初級階段;自然界的萬物不僅都是有生命的、有靈魂的,而且萬物之間都是相通的,就像美術、音樂、戲劇都是藝術,藝術都是相通的,對這兩者的理解應該是相近的。所以我們在構建自我的“廟堂”時,不能脫離現實萬物、不能與生態產生失衡,要在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創造。
其次,現實人文智慧或圣賢智慧,則是人對自然界的矛盾關系、互存關系有了更進一步的探索之后總結出來的經驗與真理,并善于將其運用于實際的生活中,且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嚴格地視為對立兩面,帶有理性色彩。
最后,神性智慧或超然智慧則是人們對客觀自然的矛盾雙方加以融合、綜合各種智慧進行創新與改造。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要想“有”就應該先向“無”中去尋求;要想更容易,就應先向困難挑戰;要想有所長,就應該先把短做好。因為事物的矛盾兩面是相輔相成的。藝術能反映社會,而社會也同時影響著藝術。藝術并不是像照相機那樣把生活進行記錄、復制,而是以社會生活作為背景依據來表述內心情境的一種形式。滕先生提出神性智慧的核心,就是對話精神。對話不僅僅停留于理解為一問一答,更應上升到高層次的精神層面,對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心靈碰撞的過程,是內心情感、情境獲得交流、融合、進而提升的過程。自然界中的各種現實情景,對于有一定藝術修養的人來說,可能更能從中讀懂自然的和諧,感受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間的對話。這種感覺和體悟,正是神性智慧所指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對話。
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自身藝術素養得到提高的基礎上,將藝術素養與能力,結合社會需要進行新的創造,創造出能打動人的、能為社會服務的新的成果。所以藝術教育過程中要求學生首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與學識,塑造高尚的人格,培養高雅的藝術審美能力;其次研究的就是如何將優良的藝術品格與藝術能力、技術進行整合,如何將人文精神融入于藝術情境中,并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這兩者在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是辯證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在藝術面前,人類應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這是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精髓所在。
教育作為人與人的活動,要回歸自然和諧規律,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遵循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環復始的生態關系,進行生態式教育。藝術教育之所以要與生態學理念相融合,正是為了找到藝術與生態之間的一種平衡,生態哲學已經成為人們對待生活的一種方式和態度。生態式教育可以理解為一種開放式、平等式、互補式的教育,其更多的是強調思想精神、不同觀念、看法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是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過程。
生態式教育首先強調的就是師生平等關系,在平等的前提下進行交流、對話。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這種平等的對話與交流給我們的成長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思想認識上的平等關系,是相互理解、學習認知的關系。正像滕先生所說的,在對話教育中,對話的雙方沒有權威專家,沒有學問高低,都是接受教育的對象。但要達到這種境界,現實中還是需要時間的考驗,畢竟我們還處在受傳統思想包裹的軀體里面,要解開這層裹衣,真正理解角色轉換的意義,思想才能放開,行動上也才能做到。其次,滕先生還強調生態式教育中的對話并不是我們常說的簡單的討論,討論是針對一個共同的話題發表不同的意見和見解,而這里的對話是在交流與教育過程中共同發現真理的過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能成為共同探討的伙伴,都是學習者和探討者,這更有助于意見與思想的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懂的方面,也許你所不了解的正是對方所了解的,通過對話就能達成一種互補,在這樣互動式的對話中,每個人都能去充實和豐富自己并從中發現真理。
與傳統教育比較而言,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逐漸向開放式轉變,逐漸引用新思想,采用師生平等的互動、對話方式教學,吸納和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更多注重互相交流與互相提高的過程。從考試模式的多樣性也能看到教育方式的演變,這樣更利于教育者更好地了解理論在實際運用中的情況,以便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兒童的美術修養培育過程中,老師通常是給予的或是一首詩詞、或是一段美妙的音樂、或是一個畫面,讓每個孩子自由想象,自由創想,用自己的繪畫方式來表現其所理解的內涵。涂鴉繪畫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形式上看起來比較靈活,在粗糙彎曲的筆觸之間不時地透出孩子的稚氣與天真。當然每個人對主題的理解會有些差別,這與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影響有關,所以呈現在畫面里的情景各不相同,各具特點,從中能讀到孩子的天真爛漫,這種教育方式自然透射出一種人文的關懷。師生作為兩個不同主體,兩者之間在觀念或智慧上存在差異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在生態式教育里就是要認同、尊重這種差異并將這種差異相互滲透,實現一個領域與另一個領域之間的跨越與融合,互相借鑒。
在現代藝術課程教育過程中,實施生態式藝術教育,注重人文主義、人文精神的貫穿,使藝術課程教育更加靈活自由,尊重學生的天性與自由,引導他們去關愛身邊的人與事物,觀察生活、描繪生活,對其本身的藝術天分加以挖掘和引導,使其學會思考、學會融合、學會創新、學會不斷學習,這作為培養其藝術感與審美素養的一種方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