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樊 郁鐘銘 吳桂義
(
1.貴州民族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貴州省貴陽市,550025;2.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省六盤水市,553000;3.貴州大學礦業學院,貴州省貴陽市,550003)
對貴州省六盤水礦區煤礦進行現場調研發現,該地區回風巷最常用的除塵方法是利用風流凈化水幕,且由現場工人根據觀察到的粉塵量決定是否開啟水幕灑水降塵。水幕自動控制系統在六盤水礦區個別礦井得到了采用,但由于技術不成熟,降塵效果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解決不了粉塵污染的實際問題。此外,在貴州省部分煤礦,底板由粉砂質泥巖、炭質泥巖等軟弱巖層所組成,力學強度低,在積水后會變形膨脹,給巷道支護及工作面的推進帶來不便。另外,由于個別煤層的低空隙率,注水不容易,所以該類型煤礦會非常謹慎地使用煤層注水和噴霧降塵方法。粉塵污染問題嚴重的威脅到井下職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為當前煤礦安全工作的難題之一。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降塵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單個液滴綜合捕塵效率ηE 是由所有的除塵機理共同決定的。

式中:ηP ——液滴慣性碰撞捕塵效率;
ηR——截留捕塵效率;
ηD——布朗擴散捕塵效率;
ηG——重力效應捕塵效率;
ηe——靜電凝結捕塵效率。
然而慣性碰撞是實際濕式除塵過程中最主要的機理,其余捕塵效率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可將公式(1)化簡為:

式中:β0 ——實驗常數,取β0 =1。
假定粉塵與噴霧液滴在巷道內任意斷面上均勻分布,尺寸大小都一致。液滴運動方向與氣流方向垂直,且僅在dx 范圍內捕集粉塵,液滴捕集粉塵的過程完全獨立。液滴捕塵模型示意圖如圖1 所示。

圖1 液滴捕塵模型示意圖
粉塵微元控制體內Adx 的單位時間質量平衡方程為:

式中:A——通道的截面積,m2;
c——粉塵濃度,kg/m3;
ug——粉塵隨空氣流動速度,m/s;
ud——液滴速度,m/s;
udg——氣液相對速度,m/s;
Dc——液滴粒徑,m;
q——液滴含量,m2。
孤立液滴慣性碰撞捕集效率為:

式中:kp——斯托克斯準數。

式中:β——坎寧漢滑動修正系數;
dp——粉塵粒徑,m;
ρp——塵粒密度,kg/m3;
μg——氣體粘度,Pa·s。
將公式 (3)化簡得:

設原始粉塵濃度為c0,即當x=0時,c=c0,液滴的作用長度為x,積分得:

則除塵效率可表示為:

將公式 (7)、(8)合并得:

以六盤水礦區響水煤礦為例,響水煤礦生產能力為300萬t/a,屬于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礦井通風量大,因此井下巷道空氣流動速率較大。W134綜采工作面回風巷是煤炭礦井的主要風流行走巷道,該回風巷距離較長,連接著工作面一直到回風井,是整個礦井的回采巷道之一,同時也是采煤工作面粉塵的排出巷道,工作面煤塊在下落過程中做拋物線運動,產生的粉塵在巷道風流與空氣沿程阻力的相互作用下,長期在空中懸浮且擴散在風流中,肉眼基本無法發現。
利用流體動力學中通風管道斷面突變理論,設置一處斷面突然變化段在回風巷中。由于巷道斷面的突擴和突縮,在慣性作用下,風流與壁面脫離,進而形成風流的旋渦區。污風中含有的粉塵顆粒被旋渦處的循環風流吸附,同時由于旋渦中心風速降低以及粉塵自身重量,在巷道運動時,自身沉降到旋渦區中心區域,保證了后部巷道的衛生條件。其斷面粉塵濃度分布通過FLUENT 軟件模擬后,粉塵濃度規律及斷面突然變化粉塵運動軌跡如圖2(a)、(b)所示,距離巷道兩幫粉塵濃度在不同位置處沿程變化趨勢如圖2 (c)所示。

圖2 回風巷斷面突然變化段粉塵沿程濃度模擬圖
由圖2 (a)、(b)和 (c)可見,在回風巷中,距離靠近巷道兩幫越近,粉塵濃度越低,這種趨勢在回風巷中面積擴大處25~30 m 之間較為明顯;從距離回風巷入口30m 處開始,靠近巷道兩幫處的粉塵濃度均下降到6mg/m3以下。
分別對直徑為1.0mm、1.5mm、2.0mm 的噴嘴進行高壓噴霧試驗,當噴霧壓力達到3~5 MPa以上時,噴霧錐角、擴張角及噴霧圓柱直徑取常數,霧柱直徑約為0.8m。故使用單個噴嘴噴霧覆蓋不了整個回風巷寬度,需要把多個噴嘴通過噴霧管串聯起來使用。
2.2.1 參數量化
利用式 (8)計算得到液滴捕塵效率,針對響水煤礦W134綜采面回風巷噴霧除塵的實際情況,當僅考慮慣性碰撞捕塵機理時,β0=1,且取β=1,肯寧漢修正系數C=1,煤塵的堆積密度ρ=600 kg/m3,標準條件下空氣的動力粘度μ =1.8×10-5Pa·s,并且v0=udg。將各參數代入現場實測值進行求解:
(1)粉塵顆粒運動速度為W134綜采面工作面風速ug=3.3m/s;

(3)相對于液滴運動速度,氣流速度可以忽略,則udg=ud;

(5)液滴直徑由公式D0=K2(1.85d-1)/p求得,為噴霧液滴平均直徑;
(6)液滴作用寬度與深度的乘積即為作用截面積A。設將噴嘴安裝在回風巷頂部2.5~3 m 處,作用寬度為噴霧霧柱的寬度0.8m,取頂部作用長度為3m,則A=2.4m2;
對于給定的噴嘴孔徑,可將噴霧液滴群的除塵效率η轉化為噴霧壓力p 的一元函數。
2.2.2 噴霧的有效距離
沉降粉塵的噴霧霧滴尺寸現普遍采用D50來代表 (即霧滴粒徑小于霧滴質量占霧滴總質量為50%時的粒徑值)。通過實驗測得,當噴霧密度ρ液為1000mg/m3,20℃時水的表面張力σ為0.0728 N/m,動力粘度μ為0.001N/m2·s。噴霧有效長度在不同壓力下的計算值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壓力下噴霧有效距離
煤礦風流凈化水幕普遍使用靜壓水噴霧降塵,其壓力普遍為1.5~4 MPa,利用MATLAB7.0軟件編程,橫坐標為粉塵粒徑dp,縱坐標為除塵效率η,模擬噴嘴直徑分別為1.0 mm、1.2 mm、1.5mm 和2.0mm 時,霧滴粒徑D 的除塵效率曲線如圖3 (a)、(b)、(c)和 (d)所示。

圖3 不同壓力下噴嘴除塵效率
結合對回風巷斷面突然擴大降塵方法的研究,以斷面寬度擴大2m,長度為12m 為例,在利用斷面擴大區域旋渦處沉降粉塵的基礎上,于風流進入區域后風速最低處,即擴大斷面的8~10m 處,架設一組水幕,把水幕凈化風流的降塵方法與斷面擴大的降塵方法相結合,形成兩道橫向霧屏,進一步提高綜合降塵效率,以達到最好的降塵效果。回風巷斷面突然變化噴霧系統噴嘴設計布置如圖4所示。
(1)通過比較圖3可以看出,供水壓力越大,降塵效率越高。當噴嘴直徑為1.2mm 時,粒徑為3μm 的粉塵在1.5 MPa噴霧壓力下,降塵效率約為25%,而當噴霧壓力增加到4 MPa時,降塵效率可達到93%。霧滴的出口速度隨著供水壓力的增大而增加,噴霧流量也有所增大,降塵有效距離也同時得到增加。

圖4 回風巷斷面突然變化噴霧系統噴嘴設計布置圖
(2)噴嘴直徑在噴霧壓力一定時對降塵有較大影響。由公式(8)可知,在相同壓力下,霧滴粒徑D 越小,降塵越有利,而降低噴嘴直徑可使得霧滴粒徑D減小,建議應盡量選用直徑較小的噴嘴。
(3)噴嘴直徑一定情況下,噴霧的有效覆蓋范圍隨著噴霧壓力的增大,其面積變化趨勢越來越小,所以噴霧壓力的提高,噴嘴直徑對降塵效率的影響減少。考慮噴嘴孔較小時,粉塵容易對噴嘴孔堵塞,所以在選擇噴嘴直徑時,建議在回風巷附近選取的噴嘴孔直徑為1.2~1.5 mm,噴霧用水壓力為3 MPa以上。
(4)根據響水煤礦W134工作面實際大小,擴大后的回風巷寬度為8.4 m,擬使用10個直徑為1.2~1.5mm 的實心錐形引射噴嘴,噴霧壓力為3 MPa以上,擴散直徑約為0.8m,在距離斷面擴大段8~10m 處風速最小的位置布置風流凈化水幕,達到最優降塵效果。
[1] 蔣仲安編著.濕式除塵技術及其應用 [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9
[2] 馬素平,寇子明.噴霧降塵機理的研究 [J].煤炭學報,2005 (3)
[3] 馬素平,寇子明,噴霧降塵效率的研究與分析 [J].太原: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6 (3)
[4] 秦文貴.放頂煤綜采工作面主要防塵措施的實施與管理 [J].煤礦安全,1994 (4)
[5] 馬素平,寇子明.噴霧降塵機理的研究 [J].煤炭學報,2005 (3)
[6] 薛勝雄.高壓水射流技術與應用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7] 張安明.高壓噴霧降塵的原理及其應用 [J].煤礦安全,1998 (4)
[8] 郁鐘銘,莫樊,吳桂義.回風巷斷面突然變化降塵方法的研究 [J].中國礦業,2012 (3)
[9] 莫樊,郁鐘銘,吳桂義.回風巷斷面突變粉塵運動規律及濃度分布的數值模擬 [J].中國煤炭,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