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科技局
寧海縣積極推進國家可持續實驗區建設
寧海縣科技局
日前,寧海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建工作正式通過專家組實地考察,并同意推薦寧海參加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聯席評審會議評審。自2009年10月寧海縣被國家科技部正式列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以來,突出“生態文明、加快發展”主題,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切實強化規劃執行、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生態治理、以人為本,努力打造長三角南翼丘陵沿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一是組織領導到位。成立由縣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強化統籌聯動、合力推進,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上下聯動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監督考核到位。把實驗區建設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和干部任用評價體系,對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和年度指標完成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推進、落到實處。三是培訓宣傳到位。聘請哈爾濱工業大學10名專家教授為顧問,培訓指導實驗區建設工作。通過加強培訓宣傳、實施示范工程、推廣典型經驗等等,普及和增強全縣各級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意識。
一是大力推進六大產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基地建設。寧海灣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區以國華寧海電廠為依托,引進海螺水泥、北新建材等多個“補鏈”項目,形成了4條電廠廢料循環式利用產業鏈,資源利用率達到90%以上,年新增利稅超2億元。中國(寧海)模具城建成標準廠房4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600余家,實現了產業集聚發展、污染集中處理;搭建了模具信息中心、檢測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務平臺,并成功引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東海岸10萬畝農業循環經濟園區積極打造循環農業的寧海模式,建成訂單蔬菜、海水養殖等六大產業基地,通過推行小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等技術,秸稈綜合利用率98%,規模畜禽糞便綜合資源化率100%。三門灣百里生態型海水養殖產業帶建成標準化養殖塘2.5萬畝,創建了“蟶蝦(蟹、魚)共生”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主城中心商業區提檔升級,五街匯、新世紀現代商務區等城市商圈形象展現,西子國際廣場、香港城時尚廣場等城市商業綜合體加快建設,城市經濟、會展節慶等新型業態加速興起。寧海溫泉旅游度假區充分挖掘利用南溪溫泉和森林生態資源,溫泉文化藝術村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獲得市級現代服務業產業基地、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等稱號。二是大力推進六大區域可持續發展示范點建設。大佳何生態鎮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固體垃圾收集和生態處理體系,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前童歷史文化古鎮總投資2.4億元的前童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進展順利,建成民俗博物館、中國第一鼓亭館,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柘坑戴小康村培養毛竹經濟林995畝,建立花卉基地250畝,引進毛竹深加工產業,走出了具有山區特色的強村富民之路。雙林生態村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是市級“十大環境友好鄉村”、省級“特色旅游村”和“十大生態旅游名村”。興圃綠色社區的楓景園和興寧小區成功創建市“環保模范小區”。

一是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營造政策環境引導企業創新,制定出臺了《關于實施工業創業創新翻番工程的若干意見》等多項政策,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科技扶持資金提高到1.21億元。強化資金供給保障企業創新,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創投母基金,與杭州銀行開展科技金融戰略合作,以政府資金為支點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創新平臺建設,總投資1.8億元的科創中心建成投用,已進駐企業29家。強化服務載體建設,積極引進專利申報代理等中介服務機構。強化創新人才支撐,全縣人才總量超過10萬人,院士工作站3家,國家“千人計劃”實現零的突破。三是加強產學研合作。每年組織開展“科技專家寧海行”“科技企業高校行”等科技合作活動,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浙江工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重點院校開展戰略合作,充分對接各類優質創新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商業模式創新。
一是大力發展綠色工業。以集聚集群促進工業綠色發展,按照“產城一體、園城共融”的理念謀劃建設“二區八園”產業發展平臺,三門灣新區提升為寧波南部濱海新區。以“四換三名”推動工業綠色發展,改造提升模具、文具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茶山風電場并網發電,生物醫藥產業園列入寧波國家高新區“一區多園”。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服務業提升發展倍增計劃,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現代商務業等十大業態,2009年至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占GDP比重提高2.2個百分點。特別是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加快縣域旅游“一體化”,建成全國首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擁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3個,是中國生態旅游百強縣。三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進土地流轉集聚,全縣72.6%的耕地和100%的灘涂實現流轉,建成萬畝以上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個。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僅今年就將實施農藥減量增效13萬畝。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96個,是中國蟶子之鄉、茶文化之鄉和浙江枇杷之鄉。
一是狠抓環境治理。全力打好“五水共治”攻堅戰,制定實施“1+5+X”治水方案,全面落實河長制,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全面完成區域性污水處理設施布局,1—11月實現治水投資16.2億元,全縣市控斷面水質達標率較年初提升12.5個百分點。統籌抓好大氣環境治理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PM2.5監測、黃標車淘汰、汽車油改氣和“一打三整治”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二是狠抓生態建設。謀劃實施了雙“千百十”工程和“森林寧海”建設等載體抓手。近3年累計投資54.2億元,建設7大類50余項生態環保工程;累計綠化造林3.1萬畝,建成森林城鎮8個、森林村莊159個。三是狠抓節能減排。實施節能減排“八大專項行動計劃”,近3年累計否決344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涉及投資額11億元。實施淘汰落后產能3年專項行動,舍棄近3億元工業產值。加大環境綜合執法檢查力度,近3年共承辦環境行政處罰案件453件,關閉違法企業40家。
一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謀劃實施“東崛起、北跨越、西統籌、中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中心城區建設為龍頭,推進城市六大功能區塊建設和六大節點改造,建成金融中心等一批基礎性、功能性、地標性項目,城市化水平達到56.5%。以新型城鎮化為重點,實施城鎮化建設“十個一”工程,統籌推進規劃體系、產業園區、商業街區等建設,形成衛星城、中心鎮、特色鎮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發展格局。以新農村建設為基礎,深入開展“美麗鄉村、美好生活”行動,穩步推進農房“兩改”,被評為省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先進縣。二是推進社會民生改善。每年財政總支出和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在全國首創縣鄉兩級政府實事工程人大代表票決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城鄉養老保障制度全覆蓋,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低保實現一體化。優化完善公共服務,近年來累計投入20億元以上,推進教育、衛生設施布局優化,新建遷建10余所中小學和醫院,3家醫院和1家衛生院與三級甲等醫院建立協作辦醫關系。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和省體育強縣。三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深化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矛盾糾紛大調解等一系列社會治理機制,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連續9年蟬聯省“平安縣”。深化農村治理體制改革創新,出臺“小微權力36條”,實現基層權力的制度化管理、規范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