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鋒
科技支撐協同創新 更好保障“五水共治”浙江省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啟動“五水共治”聯合服務活動
文鋒
“到目前為止,嘉興市‘五水共治’工作初戰告捷,階段性成效明顯。根據統計,截至2014年9月1日,嘉興市2824條垃圾河、黑河、臭河整治完成比例達75%左右。今年上半年,全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結果顯示,在11個市級市當中,嘉興市被評為優秀。這是自2009年浙江省開始這項考核以來,嘉興市取得的最好成績。”12月17日,嘉興市政協副主席、科技局局長邢海華在浙江省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五水共治”聯合服務活動啟動儀式上介紹了嘉興市“五水共治”取得的成效。同時他也指出,農村面源污染、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傳統行業廢水處理等一些共性、關鍵的技術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科技治水的攻堅任務還非常繁重。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提出來的“五水共治”戰略部署,推進協同創新,為“五水共治”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本次由浙江省科技廳主辦的“五水共治”聯合服務活動召集了環保、水利、科學儀器等平臺的專家集聚嘉興,總結、梳理、交流在過去一年治水攻堅戰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教訓,為嘉興市水環境治理建言獻策,也為來年的治水會戰注入新思路、新活力。
本次聯合服務活動啟動儀式的承辦方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是浙江省科學儀器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牽頭單位,也是我省“五水共治”技術服務支撐單位,通過聯建研發中心的方式,在廢水處理、環境監測、環境咨詢和環境服務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探索。
由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蔡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結合浙江省對科學儀器設備提出的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的新要求,研發出了小型監測探頭、電子鼻氣體檢測裝置等一系列新儀器。2015年將集中力量推廣用于河套治理監測的小型水質檢測探頭。蔡強教授說:“治水只是第一步,后面的監測和管理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建設一個自動化監測站需要幾百萬,但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探頭測一些基本指標,通過網絡把數據返回到研究所的分析系統上,實時分析和發布,代價和成本都比較低。”

“五水共治”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該如何評價各地治水成效?面對嘉興市政府提出的這兩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浙江省標準信息與質量安全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給出了答案。該平臺根據我國現有的與“五水共治”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和標準,以及浙江省在“五水共治”方面的標準化現狀,用綜合標準化的方法構筑了一個具有浙江特色的“五水共治”標準化體系,并免費向公眾開放。
省標準信息與質量安全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主任鄭培說道:“我們的體系應該說是五水共治工作標準的頂層設計,可以提升五水共治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推動五水共治工作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和精細化。”
目前,這個標準體系中包含了1499個五水共治相關標準,為臺州、瑞安、仙居、臨海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了“五水共治”專題標準數據庫。除了質量評價的標準,標準平臺還將在明年對浙江省在“五水共治”中涌現出來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固化,對河道綜合整治、農村污水治理、節水工程、重點工業行業污水治理等標準綜合體進行補充。
浙江省水利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是“五水共治”工作的對口平臺,由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牽頭,整合多方資源,針對平原河網地區的特點,為嘉興帶了11項新技術。據水利河口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趙曉波介紹:“2014年,我們圍繞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了許多技術研究,也卓有成效。”在防洪排澇方面,有城市防洪工程遠程集中控制及調度管理系統和防汛通管理系統;在治污水方面,有針對嘉興多斷頭河而設計的小型河塘水生態修復技術和基于河長制的管理平臺系統;在節水方面,有水稻田間節水減污綜合技術和適雨灌溉技術。
在“五水共治”過程中,嘉興市建設了許多農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處理站和水質監測設施,但是普遍存在無人維護或操作不當等管理和技術問題。針對這個情況,浙江省環保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管理辦公室主任王紅曉提出了“第三方”托管運營模式。其平臺的會員單位嘉興東方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和嘉興雅培營養品有限公司進行了一年多的合作,完成了對雅培公司的廢水處理站的設計、施工和專業運營管理。他說:“不僅是企業,如果未來浙江省的大型污水處理廠都由第三方運行,政府就不用專門成立部門去建設和維護,而且更專業、更高效、更經濟合理。”
“智慧治水”是這次聯合服務活動的高頻詞匯,每個平臺都在思考和解決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打造智能治水方案。浙江省地理空間數據交換公共服務平臺的牽頭單位——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為嘉興市政府和企業代表帶來了省市縣三級通用的“五水共治”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該平臺集合現代地理信息、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建成了信息展示、項目管理、治水督導、公眾參與等功能。據調查,這項技術使治水一線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至少一倍。在公眾投訴方面,平臺還開發了一個五水共治隨手拍的APP,百姓通過手機就能投訴到縣治水辦,成為當地百姓參與治水的有效途徑。這對河湖眾多的嘉興市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技術。
除了經驗交流,活動現場還進行了秀洲區馬涇港生態擋墻示范項目、平湖市畜禽養殖污染減排核算體系研究項目、東海橡塑(嘉興)有限公司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項目、污泥熱解技術應用研究中心聯合共建項目等4個治水項目的簽約儀式。
其中,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與浙江省工業設備安裝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共建污泥熱解技術應用研究中心的協議。與傳統的焚燒填埋方式相比,熱解技術不會產生劇毒物質二噁英形成條件,避免了對環境的二次污染,是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的新技術。作為污泥熱解技術的擁有方,浙江省工業設備安裝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雍火介紹,污泥熱解技術是由德國引進的一項在國外較為成熟的技術,相比于現有的焚燒處理法,熱解技術能夠做到真正的綠色無污染。“此次與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簽約,為下一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鋪平了道路。”
對于類似的產學研結合,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強認為,科研院所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為深入推進治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下一步研究院將利用創新平臺優勢,整合資源,為浙江“五水共治”貢獻力量。
啟動儀式后,相關專家還分別赴雅培(嘉興)營養品有限公司、南湖區新豐鎮鎮北村開展技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