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夫
年復一年,又來到“年”跟前。只是,年味兒的漣漪越發平緩,過年的習俗越來越模糊……
曾經過年時節,年前要祭灶官、掃房子、辦年貨,大年初一還要走親訪友,互相祝賀。現如今,從臘月廿三到年三十,別說祭灶官了,忙碌的人們連掃房子、辦年貨都沒有時間。到最后,往往是在電話聲聲、短信頻頻中看完春晚,再空響幾聲鞭炮,這年就算過完了。
最近有網友吐槽,假日辦除夕不放假的決定會影響春晚的收視率。其實,馮導大可不必擔心,如今的國人,除了看春晚強迫自己感受過年的氛圍,或者放放煙花增加PM2.5,可能找不到更多有年味的事情做了。大家一定會不辭辛苦,突破春運大潮趕回家看春晚。
所以,雖然春運年年猛,春晚年年爛,鞭炮禮花年年放,但人們依然覺得年味越來越淡。
中國年文化的價值,在于給身處年關歲末的人們,放一處尋根迎新的所在。現實中,往往,人們因為某些缺失,難以找到這種心之所在。
我們缺什么?缺心情?不對,否則你無法解釋為什么年年春運一票難求,年年旅途勞頓也要回家過年;缺錢?也不對,否則你無法解釋為什么鞭炮禮花越放越大、手中的禮物和紅包越來越厚重。
很多人缺的是時間。大量在外的游子,每年春節期間匯成幾億人次的人流,在神州大地上浩浩蕩蕩來回奔波。他們的春節假期,法定只有3天,加上各種調休時間也僅僅7天,其中還得有兩三天時間耗在路上。真正屬于他們休息、娛樂、探親訪友的時間,屈指可數。他們自然更沒有時間、精力來參與、組織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而那些,正是春節文化的主流。
如果把春節假期延長,年味是否會如期而至?答案還是否定的。不少人不僅缺時間,還缺“心安之處”。比如游離在城鄉之間的農民工,心永遠在別處——在城市時思鄉,回鄉后又惦記著回城后的工作是否依然穩定。如果,濃郁的鄉間民俗,隨著農民工進城安居樂業,融入到城市的內涵中,城鄉混搭的年味,會有一處可以安放內心吧!
故而,不是年味越來越淡了,而是對這種年味的體認越來越疏離了。那么,且讓我們作一次尋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