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小時代大數據
□楊迪

我們逛超市時不會想到,全球最大的沃爾瑪超市1小時要處理超過100萬客戶的交易,錄入的數據量相當于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167倍。誰也不曾想到我們會在這些看似枯燥的數據中獲取財富,更不會想到它竟是一場徹底的社會變革。而這一天,已經到來。
海量數據已經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是數據的起點、中轉,甚至是數據本身。如今在一天之內,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2940億封郵件;發出的帖子相當于《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有20億人通過手機隨時隨地訪問互聯網……數據時代的來臨,隱蔽、快速,且不容置疑。
互聯網是產生數據的重要來源,據統計,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兩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數據來自于最近幾年。此外,全世界無數的工業設備、汽車、儀器,無數的商業設施、學校醫院等,都在時時刻刻產生著海量的數據信息。預計到2020年,一個中國普通家庭一年產生的數據就相當于半個國家圖書館的信息儲量。
但大數據并不僅僅是指數據量龐大,更重要的是能從中提取價值。未來大數據將會像基礎設施一樣,有提供方、管理方、使用方,在交叉使用中變成一大產業。據統計,大數據所形成的市場規模目前約在51億美元左右,而預計到2017年將會上漲到530億美元。
數據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里?舉例來說,以淘寶網購為例,如果收集到你一段時間內的消費記錄,分析到你的服裝購買頻率、價位,你家庭日用品的消耗速度,你的購買喜好等等,類似這些包含行為規律的數據,對商家來說就具有了顯而易見的價值。而淘寶年銷售額超過萬億,買家賣家更是無數,如果挖掘到位,其數據的價值將難以估量。
但是,我國對大數據的利用程度遠遠不夠。當華爾街投資者已經根據民眾情緒買賣股票時,當基金公司根據網站顧客評論推算公司價值時,當谷歌憑借搜索記錄提前判斷出甲型H1N1流感從哪兒爆發時,當奧巴馬政府投資2萬億將“大數據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時,我們對大數據利用最多的,恐怕是幾分錢一條的通話記錄、10幾元錢的廢舊實名制火車票、成千上萬元的客戶保險信息……諸如此類由不法分子打造出來的地下產業鏈。
當下我國帶有大數據意味的政府行為,恐怕要算智慧城市建設了。2013年8月,國家確定103個市(區、縣、鎮)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國家開發銀行也將在3年內提供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據估算,全國“十二五”期間用于建設智慧城市的總投資額可能達到5000億元,并帶來2萬億元的產業機會。
責編/楊宇
fx1983@sohu.com
Small Epoch and Big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