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家務活原來也能這么炫
Housework Can Be Done in Such a Dazzling Way
□本刊記者東吉

學員在學習給嬰兒洗澡
在幾百萬人口的城市里,找一個來自阜新農村的打工女,竟然這么容易。在一個品牌家政服務公司的連鎖店里,黝黑健壯的喜華(化名)特別惹眼。雙手粗糙,舉止敏捷,絕對是個干活的好手。她被一對老年夫婦雇傭,雇金每月2700元,包食宿,周六休息一天,春節還有4天的帶薪假。
上崗第一天,喜華就展現出訓練有素的實力,先把油膩的廚房擦洗一新,下午又張羅蒸包子,角瓜雞蛋餡,能掐出18個褶。老夫婦年過八旬,老太太患肺氣腫需臥床靜養。晚上,喜華主動提出為老太太整理床鋪,拉床、鋪單,更換被套的動作尤為利落,讓老夫婦驚嘆不已、喜上眉梢。
一直忙到9點,喜華才閑下來,躺在床上看著夜空,想念起那個叫四合鎮的地方。
四合鎮是阜新市細河區所轄的唯一鄉鎮,9萬多畝的土地上,有1.3萬多農民在世代耕種。阜新是個因煤而生的城市,曾經是位居全國前五的國家大型煤炭基地。上世紀90年代,在國務院城市發展規劃中,這里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向現代農業城市轉型的試點。但是,既無豐富的農業資源,也無便利的交通,更無地理上的天然優勢。讓一個50%以上人口都在靠煤生活的老基地經濟轉型,豈是幾個文件、幾句口號就可完成?直到今日,阜新的煤炭枯而未竭,年產量還是占到遼寧省煤炭供給的30%以上??恐@股強大的慣性,城市轉型的步履穩有余、快不足。
當珠三角的農民,在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中,通過流水線的洗禮,快速成長為拉動國家經濟出口的主力軍時;當長三角的農村,在房地產商為急先鋒的造城運動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被打造成工業區、開發區和商業區時,阜新轄區的農民們,依然在煤炭城市慣性的輻射中,過著周而復始的農耕日子。
3年前,喜華還在四合鎮務農。全鎮3.8萬多畝耕地,主要作物是小麥和疏菜。喜華說,她所在的村幾乎所有女人都做農活,跟老公出外打工的是極少數,“一年到頭天天種地,農閑時再去賣點菜,趕上附近工廠招臨時工,就去干倆月,掙點零花。有的人家勤快,養雞養鴨,一天能收十來斤蛋,也能換些錢。”
喜華家有六畝地,種地成本逐年增加,化肥、農藥、種子外加澆地、收割的水電費,都在悄悄地漲。除掉這些支出,每畝地的純收入在200元左右?!澳阆胂耄阜N地能掙幾個錢?幾畝地用不了太多勞力,男人都得出去打工。我忙一年也就掙三四千元,老公在沈陽當裝修工,一年能攢9000多塊呢?!?/p>
除了種地,這里的女人還要包下所有家務活。喜華的同村好姐妹在電話里說:“種完地,家里的活得全干。洗衣服、做飯、帶孩子,養雞喂豬,一天到晚忙完地里的,再忙家里的;伺候完人,還要伺候那些活口?!薄盎羁凇敝傅氖羌仪?,她家養了六只鴨、兩頭豬、一頭牛,“這些吃東西的活口,在婆婆眼里比我金貴。”
男人外出抽空了這里的精壯勞力,女人扛起一方天。她們一邊種地一邊持家,還要照顧年邁的長輩和尚小的孩子,其苦其累從喜華才34歲的糙手上可見一斑。但她們不覺這有多么的不好,尤其是看到來自男人的匯款單時,她們還能涌起不小的喜悅。
2014年4月20日,記者一行驅車前往四合鎮。高速公路穿過著名的“三北”防護林帶,大田作物開始播種,小苗初栽,蓬勃挺立,萌態盎然。駛入市郊后,景色漸變,大量縱橫交錯的新開道路,把農田劃成一塊塊的建筑群,有些已經峻工,空蕩蕩地矗立著,大部分尚在施工,寫著住宅區、工業區之類的大小標牌,自上而下規劃的特點十分明顯。這讓人想到十幾年前的東莞,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失地農民被裹挾到流水線上,鉚足了勁向著城市生活狂奔。
四合鎮黨委王副書記和工會張主席,早早就在辦公室等待了。聽說四合鎮的女人在省城做保姆,還做得很出色,張主席的笑容如花綻放。自從2011年四合鎮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以來,這位干練的女主席就像陀螺一樣瘋轉起來。在遼寧“十二五”規劃中,阜新是農業經濟的核心區域。東、西、南部都是礦區,隨著儲煤量的遞減,地勢開始凹陷。只有北部的細河區一馬平川,人均耕地3.37畝,土地資源位列全省第二,是推進城市化的佳地。于是,阜新市政府做出決定,從北部突圍,以建設玉龍新城為先鋒隊,邁出融城第一步。
玉龍新城將在四合鎮的土地上破土動工,征地勢在必行。鎮黨政工三方協力對所轄的九村一社區展開調查,結果不容樂觀。六千多戶居民中有4192戶是農業戶,文化程度偏底,有1/4的人僅受過小學教育。一旦失地,一半以上將成為“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農民?!巴咨瓢仓盟麄?,是推進城市化、社會安定和發展經濟的基礎。征地補償是最關鍵的環節,要想順利完成,前提是依法依規陽光運作。”王副書記說。
補償金從三部分支付。一是耕地,二是地上附著物,像房產、大棚和種植的經濟作物,三是社保金。前兩項以回遷上樓和現金兩種方式給付,大多數失地農民可以拿到多少不等的補償金住進樓房?;剡w樓位居新區好地段,增值前景不錯。第三部分是從補償款里直接拿出一部分,用以購買失地農民的基本醫療險和養老保險。
征地工作開展得很順利,農戶們上樓了,錢也到手了,短暫的快樂之后,問題便出來了?!捌鋵崳瑔栴}也在意料之中。在征地調研時,我們就發現了‘三無’農民問題。就說補償金吧,按阜新市年均消費支出為3000元計算,失地農民拿到的補償款,頂多能維持3到5年的生活。若趕上家中有婚喪嫁娶的,有兒女上大學的,有生病出事的,索性就用這筆錢去堵窟窿了。更讓人擔心的是,平生第一次手上有了這么多錢,不知道怎么安排,先來個過癮式消費吧,主要在麻將上,幾個回合下來,錢就折騰光了?!?/p>
在王副書記和張主席眼中,失地即失業問題,是比社保問題更為嚴峻的問題。四合鎮的壯年男人,早在8年前就開始進阜新、闖沈陽了。所謂的“三無”對象,主要指的是婦女和45歲以上及患病的男人。這些人長期以農業生產為主,失地后打工沒人要,做生意既無本也無能,從事三產也缺乏起碼的素質,失地后只能困守家中,坐吃山空。
關于魚與漁的道理,一下變成征地之后的重大命題,融城之路,豈是拆和補那么簡單?
喜華清楚記得去年春天,張主席來家中勸她進培訓班的情景。“我小學都沒念完,字都認不全。一聽上課,頭嗡地大了。學做家務,那玩意有啥學的,洗衣服做飯還用花時間學?不去,免費也不去??蓮堉飨R上說,培訓班還管頓午飯,我一聽,這倒不錯。當時家里太缺錢了,連三頓飯都得算計著吃。我特別能吃,一頓頂老人兩頓的量。反正在家也是閑著,到培訓班坐一天,中午能白吃頓飯,也是給家省錢了?!?/p>
喜華是沖著免費午餐來的,九村一社區的女人們,幾乎都是在“免費”的誘惑下走進課堂,成為黨政工三方協力大培訓計劃的第一批學員。這個計劃的幕后推手是細河區區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趙江,他率先提出以設在四合鎮的阜新市現代家庭服務職業培訓學校為基地,為轄區所有失地農民進行免費培訓,資金由區鎮兩級財政解決。他親自帶隊到沈陽家政協會和沈陽的各大家政服務學校取經,從資金到課程設置,再到教師的聘用調配,他利用自身黨工雙兼的行政優勢,帶領團隊多方溝通,上下協調,終于在2013年4月,把資格證書、教師聘用、教學基礎設施等安置到位。隨即,區鎮兩級工會向全區所有失地農民進行挨門挨戶的走訪宣傳,大培訓就此拉開了大幕。
喜華學的是家政服務,第一課是鋪床。老天,城里人真能想,一個鋪床單竟有這么多講究。老師說,教學內容是從沈陽的服務學校學來的,鋪床是兩節課,講的是星級酒店的中式鋪床法,分拉床、鋪單、套被套、套枕套和推床五步驟,動作不能拖泥帶水,用力還要適當,過猛過緩都會影響效果。
喜華對自己的“甩床”工夫津津樂道,“用勁過小,床單一次打不開,打開了也不能平整。用勁過大,會一邊長一邊短。標準做法是站在床尾正中間,雙手等距離抓住兩側單角,均勻用力甩出去,床單才能平整地鋪到床上,中線要在床墊正中,偏一點也不行,還要一遍完成。能達標,讓老師滿意,那得練,天天都得練!”
一個“練”字,就是一個女人的變身史。在田間地頭粗放慣了,現在要快速變得小巧精致,細膩到鋪個床單都像繡花一樣準確到位,開始時,喜華和學員們都興趣索然,一邊跟著老師比劃,一邊倒數著吃午飯的時間。老師并不責備她們,更不強求。她好像知道做大于說的道理,一遍遍地示范,一遍遍地講解。喜華她們看得有些發呆,那么平凡乏味的家務活,在老師手里竟像跳舞一樣炫;那么不起眼的鋪床單,被老師“甩”得像年畫一樣好看。三天下來,喜華發現自己變了,家里哪哪都不干凈、不整齊,尤其是衣柜,冬衣夏衣、內衣外衣混成一鍋粥,凌亂地擠在那,像堆垃圾。她的眉頭,第一次因為這樣的事情而緊鎖起來。
從收拾自家衣柜開始,喜華練起了“甩床”。課堂上學,回到家實踐,家政服務這點好,跟生活緊密掛勾,練的過程也是打理家居的過程。兩個月后,家里變得整潔有序,喜華也成為學員中的佼佼者。拿到由阜新市人社局頒發的合格證書時,她竟然有些熱血澎湃。老公在沈陽做裝修已近7年,作為留守女人,她飽受相思之苦。而今,我一證在手,一技在身,有本錢跟著老公到省城打拼了。
“她們多幸運啊,能在自家門口的培訓基地,跟阜新市的一流老師學習技能。像月嫂班的鞠燕老師,那可是阜新市做無痛分勉手術第一人,婦產專家,市特等勞模;像郭元香老師,在阜新母嬰護理界首屈一指;像烹飪班的劉奎文老師,那是阜新最有名的烹飪技師;像焊接班的李兵老師,是工會市長杯技術大賽的冠軍。”說到基地師資,張主席面帶得意之色,如數家珍,“一個農婦,放下鋤頭上了樓,由農民變身市民,不學習是變不成的。但跟誰學,往哪里使勁,她們沒那個資源,也沒那個智慧。大培訓就是要在農民和知識之間架橋,讓普通農民不花一分錢,就能得到城里人花大價錢才能得到的教育?!?/p>

老師在教學員調制產婦營養配餐
采訪結束時,天已黑下來,記者一行來到喜華家所在的小區。果然是新城的黃金地段,迎門的廣告欄上,巴掌大的轉租條上寫著——兩室一廳,精裝修,每月800元,下面隨風招展的電話部分,快被風吹走一半。小區間距不小,白天陽光應該很燦爛。喜華人在沈陽,盡管在電話里一再說跟家人說好了,你們進屋看看吧,但記者一行還是止步。那個位于第六層的兩居室單元房,有喜華這樣的家政高手在遙控操持,肯定差不了。從她灑脫的“甩床”工夫上,從沈陽雇主的笑容上,完全能想像到這個上了樓的農民之家,將是怎樣的干凈整齊、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