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等
一、教學設計思路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與滅火》,隸屬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化學與社會發展”主題的“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內容標準。課程標準指出化學科學的發展,增進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某些化學現象可能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用大量具體的真實事件引導學生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本節教材包含三項內容: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簡介。本課題共需兩課時,此設計為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通過拋錨式教學,引導學生基于真實事件,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經過幾個月化學學習,在知識上,學生已經了解到碳、硫、磷、鐵、蠟燭等在空氣或氧氣中能夠燃燒,但是對燃燒的實質及滅火的原理卻是一知半解。在方法上,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及簡單的實驗操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自行設計實驗開展探究活動。在情感上,燃燒和滅火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件,通過化學知識學習深入認識它們,參與與它們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欣賞化學的魅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拋錨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原有知識嘗試理解情境中的現象或活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與討論形成概念和理解,并體驗和思考問題。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決定整個教學的內容和進程。本節課通過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烈火毒車》,向同學們拋出兩個“錨”。新聞視頻是關于高速公路上一車黃磷自燃的火災事故,在開場熊熊烈火中拋出第一個“錨”——黃磷為什么會燃燒,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實驗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繼續播放視頻,拋出第二個“錨”——怎樣撲滅大火,面對火災,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滅火的原理。通過拋錨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經歷探究過程,感受化學的魅力,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學設計方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了解燃燒與滅火的聯系以及滅火方法。 能運用燃燒的知識和滅火的原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燃燒所需要的條件,體驗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進一步提高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2.教學過程
附:情境素材:CCTV-10《走近科學》欄目2007年1月29日20:30播出的《烈火毒車》
2006年8月29日, 17點57分,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消防中隊的警報突然響了起來,在207國道的一輛貨車上發生了火災。18時零4分,20多名特勤消防官兵趕往了事發現場,當消防車行駛到距離著火地點還有幾百米的地方時,戰士們就已經能看到遠處車上冒出的滾滾濃煙,經過了解知道,在發生事故的車上裝載著整整123桶平均每桶250kg的黃磷。此時正值盛夏,室外溫度高達40℃,情況非常緊急!
消防官兵首先分析事故原因,黃磷在30度以上就會發生自燃。找出火災源頭后,消防隊員決定用水滅火,但是很快消防隊員就發現當水覆蓋在黃磷上時,火災可以被短暫控制,然而水一旦蒸發,黃磷又與空氣接觸,便又燃燒起來。火災現場位于郊區,那里沒有可以用于救火的水源。火災刻不容緩,經過多次討論研究,最后,消防官兵找到泄漏的黃磷桶,并把它們轉移下來,把泄漏的黃磷桶放在盆中用潮濕泥土嚴密地封閉起來,并采取一種整體保護措施,就地取材,用大量的泥土填充黃磷桶之間的空隙。這樣,不僅壓滅了流火,還阻斷了黃磷桶之間的接觸。經過五個多小時的奮戰,大火終于被撲滅了。因為黃磷是有毒物品,會對泥土和當地的水源產生污染,事故后環保部門安全轉移被污染的泥土。
(收稿日期:2013-11-18)
一、教學設計思路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與滅火》,隸屬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化學與社會發展”主題的“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內容標準。課程標準指出化學科學的發展,增進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某些化學現象可能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用大量具體的真實事件引導學生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本節教材包含三項內容: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簡介。本課題共需兩課時,此設計為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通過拋錨式教學,引導學生基于真實事件,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經過幾個月化學學習,在知識上,學生已經了解到碳、硫、磷、鐵、蠟燭等在空氣或氧氣中能夠燃燒,但是對燃燒的實質及滅火的原理卻是一知半解。在方法上,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及簡單的實驗操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自行設計實驗開展探究活動。在情感上,燃燒和滅火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件,通過化學知識學習深入認識它們,參與與它們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欣賞化學的魅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拋錨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原有知識嘗試理解情境中的現象或活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與討論形成概念和理解,并體驗和思考問題。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決定整個教學的內容和進程。本節課通過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烈火毒車》,向同學們拋出兩個“錨”。新聞視頻是關于高速公路上一車黃磷自燃的火災事故,在開場熊熊烈火中拋出第一個“錨”——黃磷為什么會燃燒,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實驗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繼續播放視頻,拋出第二個“錨”——怎樣撲滅大火,面對火災,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滅火的原理。通過拋錨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經歷探究過程,感受化學的魅力,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學設計方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了解燃燒與滅火的聯系以及滅火方法。 能運用燃燒的知識和滅火的原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燃燒所需要的條件,體驗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進一步提高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2.教學過程
附:情境素材:CCTV-10《走近科學》欄目2007年1月29日20:30播出的《烈火毒車》
2006年8月29日, 17點57分,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消防中隊的警報突然響了起來,在207國道的一輛貨車上發生了火災。18時零4分,20多名特勤消防官兵趕往了事發現場,當消防車行駛到距離著火地點還有幾百米的地方時,戰士們就已經能看到遠處車上冒出的滾滾濃煙,經過了解知道,在發生事故的車上裝載著整整123桶平均每桶250kg的黃磷。此時正值盛夏,室外溫度高達40℃,情況非常緊急!
消防官兵首先分析事故原因,黃磷在30度以上就會發生自燃。找出火災源頭后,消防隊員決定用水滅火,但是很快消防隊員就發現當水覆蓋在黃磷上時,火災可以被短暫控制,然而水一旦蒸發,黃磷又與空氣接觸,便又燃燒起來。火災現場位于郊區,那里沒有可以用于救火的水源。火災刻不容緩,經過多次討論研究,最后,消防官兵找到泄漏的黃磷桶,并把它們轉移下來,把泄漏的黃磷桶放在盆中用潮濕泥土嚴密地封閉起來,并采取一種整體保護措施,就地取材,用大量的泥土填充黃磷桶之間的空隙。這樣,不僅壓滅了流火,還阻斷了黃磷桶之間的接觸。經過五個多小時的奮戰,大火終于被撲滅了。因為黃磷是有毒物品,會對泥土和當地的水源產生污染,事故后環保部門安全轉移被污染的泥土。
(收稿日期:2013-11-18)
一、教學設計思路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與滅火》,隸屬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化學與社會發展”主題的“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內容標準。課程標準指出化學科學的發展,增進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某些化學現象可能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用大量具體的真實事件引導學生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本節教材包含三項內容: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簡介。本課題共需兩課時,此設計為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通過拋錨式教學,引導學生基于真實事件,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經過幾個月化學學習,在知識上,學生已經了解到碳、硫、磷、鐵、蠟燭等在空氣或氧氣中能夠燃燒,但是對燃燒的實質及滅火的原理卻是一知半解。在方法上,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及簡單的實驗操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自行設計實驗開展探究活動。在情感上,燃燒和滅火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件,通過化學知識學習深入認識它們,參與與它們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欣賞化學的魅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拋錨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原有知識嘗試理解情境中的現象或活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與討論形成概念和理解,并體驗和思考問題。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決定整個教學的內容和進程。本節課通過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烈火毒車》,向同學們拋出兩個“錨”。新聞視頻是關于高速公路上一車黃磷自燃的火災事故,在開場熊熊烈火中拋出第一個“錨”——黃磷為什么會燃燒,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實驗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繼續播放視頻,拋出第二個“錨”——怎樣撲滅大火,面對火災,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滅火的原理。通過拋錨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經歷探究過程,感受化學的魅力,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學設計方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了解燃燒與滅火的聯系以及滅火方法。 能運用燃燒的知識和滅火的原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燃燒所需要的條件,體驗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進一步提高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2.教學過程
附:情境素材:CCTV-10《走近科學》欄目2007年1月29日20:30播出的《烈火毒車》
2006年8月29日, 17點57分,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消防中隊的警報突然響了起來,在207國道的一輛貨車上發生了火災。18時零4分,20多名特勤消防官兵趕往了事發現場,當消防車行駛到距離著火地點還有幾百米的地方時,戰士們就已經能看到遠處車上冒出的滾滾濃煙,經過了解知道,在發生事故的車上裝載著整整123桶平均每桶250kg的黃磷。此時正值盛夏,室外溫度高達40℃,情況非常緊急!
消防官兵首先分析事故原因,黃磷在30度以上就會發生自燃。找出火災源頭后,消防隊員決定用水滅火,但是很快消防隊員就發現當水覆蓋在黃磷上時,火災可以被短暫控制,然而水一旦蒸發,黃磷又與空氣接觸,便又燃燒起來。火災現場位于郊區,那里沒有可以用于救火的水源。火災刻不容緩,經過多次討論研究,最后,消防官兵找到泄漏的黃磷桶,并把它們轉移下來,把泄漏的黃磷桶放在盆中用潮濕泥土嚴密地封閉起來,并采取一種整體保護措施,就地取材,用大量的泥土填充黃磷桶之間的空隙。這樣,不僅壓滅了流火,還阻斷了黃磷桶之間的接觸。經過五個多小時的奮戰,大火終于被撲滅了。因為黃磷是有毒物品,會對泥土和當地的水源產生污染,事故后環保部門安全轉移被污染的泥土。
(收稿日期: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