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文化走出去”再次刷新了內容。
繼2014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文化走出去,發展文化貿易,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后,國務院日前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國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特別是推動文化出口工作作出了全局性部署。
這延續了我國十多年來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思路,即文化對外貿易是文化走出去的主渠道。
除《意見》之外,以往的相關政策文件并不鮮見:
2011年3月1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涉及文化走出去部分的內容,明確列入“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一節,提出了“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發展目標。
2011年4月文化部頒布《關于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2011-2015年總體規劃》,提出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原則為:堅持“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運作為主要方式”;堅持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2011年4月20日,原新聞出版總署頒布《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走出去”發展規劃》提出: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運行體制;堅持政策扶持、項目帶動、平臺支撐的運行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印發的《意見》設置了具體的發展目標,提出“力爭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國際文化交易平臺,使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逆差狀況得以扭轉,對外文化貿易額在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和結構都在進一步改善。如2013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251.3億美元,是2006年的2.6倍;我國文化服務出口51.3億美元,是2006年的3.2倍。
然而,我們需要直面的一個現實是——在我國國際貿易整體順差的背景下,文化貿易卻為逆差。進一步分析數據,會發現更為骨感的現實: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逆差較大。
從文化產品出口的內容看,大部分為依托廉價勞動力而獲得成本優勢的“硬件產品”,屬于內容和創意的“軟件產品”比例較小。同樣以商務部數據為例,2013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主要以視覺藝術品(工藝品等)、新型媒介(游戲機等)、印刷品、樂器為主;出口的文化服務則主要以廣告宣傳服務為主。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國際競爭中曾經低廉的勞動力優勢,無法延伸至文化創意和服務產業,至多盤桓于單一的文化制造業。
要扭轉這一局面,亟需培育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
令人鼓舞的是,對于創新能力而言,我們擁有培育這一能力的天然優勢,即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具體路徑可從培育文化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入手。
與集團化追求規模擴張不同的是,集群主導的創新網絡更強調要素的自由流動、聚合與集體創新。集群既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式,又是引起變革的一種手段:它對外以產業集群為單位參與競爭與合作,內部則形成大中小共生、規模與競爭均衡發展的格局。而文化產業集團在集群的生態系統中處于中樞地位,通過集團與中小文化企業的互動,能夠有效地解決創新規模經濟性與創新活力之間的矛盾,更加富有效率和創新動力。
國際市場上,在傳統文化產業向數字化轉型的推動下,產業集群主導的國際競爭模式成為主流,這使得以文化產業集團為單位、單兵作戰的國際競爭模式相形見絀。而集群創新網絡體現的則是一種集體性創新能力,不易被復制,便于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聚合資源,獲取競爭優勢。
概而言之,產業集群化應該成為未來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培育的政策規制的一個方向,以推動資源的聚合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發揮我國大國經濟規模的先天優勢。endprint